广清一体化不是简单产业转移,而是产业链的对接_专访清远经济学者喻立

从1988年建市到GDP超千亿,用了23年;从第一个千亿到第二个千亿,用了10年。

这是清远跑出的高质量发展“加速度”。那时刚建市的清远虽然“年轻”,但是地区生产总值领跑粤北地区多年,于2021年率先突破2000亿大关,达到2007.45亿元。

至2022年,于2012年首次提出的“广清一体化”也满“10周岁”。广清一体化十载,也是清远跨越2000亿的关键期。“十四五”关键之年,广清推动深度一体化,省职教城校舍林立,广清经济特别合作区“三园一城”建设如火如荼。

站上2000亿新台阶,对于清远意味着什么?广清深度一体化有何值得期待?清远发展、人才、文化等面临什么挑战,如何破局?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喻立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梁素雅 摄

日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喻立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解码”清远高质量发展密码。

区域经济

“GDP破2000亿是清远发展的新起点”

记者:清远市GDP于2021年突破2000亿元,长期领跑粤北地区。从您的观察来看,这对于清远的发展而言有何重要意义?

喻立:清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是个了不起的成就。珠三角发达地区有城市很多年前就突破这一数据,但是对于相对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来说,清远能够突破2000亿元,是个很好的起点,后面就是向着3000亿甚至4000亿的目标迈进。

从2011年突破1000亿元,到2018年突破1500亿元,清远用了7年,相当于每年增加不到一百亿,说明此阶段还是比较艰难的。从2018到2021年,实现3年时间再增500亿元,从数据上可以看到,清远的发展经过前面的阵痛、爬坡、转型,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快的车道,也为下一步的突破打下较好基础。

虽然清远陶瓷、水泥、再生金属等传统产业还占一定比例,但清远已经大力通过新技术的改造,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生机。大型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也在加快,清远高新区的引擎作用愈发明显,当前清远发展动能的转换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从数据上看,第三产业已经在清远占主导。清远GDP突破2000亿元,人均GDP差不多达到8000美元,意味着基本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市民消费力、消费理念都有所提高,发展旅游、民宿等第三产业就有了很好的基础。现在的清远和五年前、十年前不一样,到外面一说,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城市,也认为这个地方还不错。

记者:产业兴则城市兴,作为深耕本土的学者,您观察到当前清远的经济发展活力如何?这种活力如何进一步激发?

喻立: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无论是哪一块,都要有一定程度上的财力。经济体量达到2000亿元,政府就能调动和投入更多资源在产业发展上。加上广清一体化不断推进,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清远已经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光靠规上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民营经济活了,地方经济就上来了,而这正是清远比较欠缺的地方。我们此前开展中小企业社会责任感调研发现,清远的整个民营企业体量还是比较小的。像长三角很多地方,如果仅仅衡量自然资源,是赶不上很多地方的,但是为什么发展这么好?主要还是得益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

在长三角很多地方,民营经济占了大半壁江山,企业虽小,但在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做得很精,就能脱颖而出,哪怕做个小指甲刀,都可以把它做成世界第一。而清远民营企业的体量、发展基础、改革理念,也都可以再发力。

民营企业有自发性,但发展到最后也是会自我创新,进行技术的变革、流程的再造,逐渐形成很有序的发展状态,形成科学、完整的产业链,你做上一环、我做下一环,大家配合得很好,整个地区的就业、发展活力就上来了。

广清一体化

“从简单的产业转移到产业链对接”

记者:2012年的3月12日,清远市党政代表团出访珠三角六市,首站来到广州市考察,双方签订了《广州·清远市合作框架协议》。广清一体化“十年接棒”,这种双城联动倍显韧劲,您认为广清一体化为什么行?

喻立:广州有广州的优势,但是也有不足,最突出的就是开发强度高,存在发展空间的问题。由于地理空间等制约,广州有很多产业自身承载不了,需要向邻近的清远转移、溢出。而清远邻近广州,地域广阔,生态环境好,除了房地产行业外,其他方面整体而言就像一张白纸,就看你怎么去描绘、去实现发展。清远的这些优势与广州结合起来,就是很完美的结合。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也是全面小康进程中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大势所趋,广清一体化正是这种大趋势下的产物,也是广清两地因势利导、持之以恒推动一体化的源动力。两地从刚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到城轨开通、多条高速公路对接,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建起广清产业园等多个经济载体,发展的基础平台更好,两地持续推动广清一体化的发展红利也不断显现。

记者:清远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未来五年将推动全面融湾迈入新阶段,广清一体化进入“深度一体化”全新阶段,广清同城化全面推进。您认为,“深度”二字如何理解?

喻立:广清一体化虽然从2012年开始提出,但是广清之间的渊源、两地的合作早已存在。在推动一体化之前,包括广州、佛山等珠三角地区都有产业转移到清远,例如佛山转移到清远的陶瓷产业,但总体还是比较简单的“平移”。而开启广清一体化,是从交通、产业、营商环境的全面渗透对接,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一种产业链的对接,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清远本地的“造血”功能。

广清一体化包含交通、产业、营商环境三个一体化,但清远要主动对接的还不止于此,还包括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比如省职教城大量院校进驻,很多老师都是当天从广州出发来清远上课;也有很多广州人住在清远的楼盘,第二天通勤回到广州上班。清远就像是广州的一个区域,这种自然而然的要素流动,正是广清一体化的生动体现。清远的发展优势逐步凸显,以后这样的要素流动也会越来越多。

记者:携手走过十年不容易,广清一体化接下来走向何方?

喻立:清远发展的眼光还要再高一点,要对标广州。这不是说要超过广州,而是说产业要和广州对接得上,例如很多广州不能做的服务业,清远可以去做。任何企业都是做产业链,清远要“进入”到广州的产业链中去。以汽车制造业为例,很难独自就把整个产业链做完,最终还是要分工,比如汽车配件、设计服务,清远去做哪个环节?都可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广州科学分工对接。

从地域来看,清远的南部地区和高新区,重点和广州做好产业链的对接。而北部地区可以做好规划,如大力发展旅游业、康养产业,把生态资源盘活。从产业类型上看,清远的产业发展还要用好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发展就有了更实际的支撑、更有力的引擎;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发展农业已经不是传统地做农业,而是要三产融合。清远也面临机遇,包括谋划培育清远鸡等5个百亿级产业,要大力发展现代科技农业,并带动乡村美丽经济发展。

人才与文化等各方面

“有足够的产业才能吸引足够的人才”

记者:省职教城落户清远,未来总共可容纳24所院校,在校生25万—26万人。清远如何不成为“过境站”,吸引这丰富的人才资源“留下来”,让人才资源“用得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喻立:一定要有足够的产业做支撑,才能吸引足够的人才。没有高端的产业,就没办法引进高端的人才;没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就没办法留住这里的学生,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

现在清远地区生产总值是2000亿元,等到了3000亿的规模,或者到了4000亿的规模,整个产业体量就会更大,省职教城百分之五六十的学生就业也都能容纳下来。长期以来,为什么众多清远学子涌到珠三角城市?正是因为珠三角地区产业多、工资高,清远经济体量达到三四千亿元,基本就达到珠三角的平均水平。

清远发展短板还存在,短期内也很难改变,尤其是“三连一阳”的政策投入,包括整个广清一体化、城乡融合,还有大量的发展空间。要想让当地的劳动资源留下来,政策上就要更加重视,要有足够的产业,这才是吸引人才的本质。

“一个地区文化底蕴关键看人的素质”

记者:当下,全省大力推动建设“文化强省”,清远提出要大力实施“文化+”战略,进一步激活红色、绿色、特色、古色“四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等,建设文化强市。新时期如何发出清远文化“好声音”?

喻立:我是研究产业发展的,抛开宣传手段的运用、文化内涵的挖掘等,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看一个地方有没有文化,关键是看这个地方的人有没有文化、有没有素质。清远在文化软实力这块,由于本土长期没有本科院校,历史人文的传播传承上也就存在短板。

同样是韩愈曾留下足迹的地方,外界更多了解韩愈在潮州的事迹,而对在阳山当县令知之不多,根源在于韩愈在潮州的事迹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当地有相对浓厚的文化氛围、有韩山师范学院等院校挖掘传承,慢慢就传承了下来,成为一种文化。

因此,文化要依靠慢慢的沉淀,这也是清远正在做的事情,现在进驻的大学越来越多,以后科研院所也会更多,文化就会渐渐凸显出来。总而言之,建设文化强市,一方面是宣传力度要加大,再一个方面是大力促进传承和积淀。

“要有匠心精神,精品才能产生文化”

记者:近年来,清远提出围绕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丝苗米、麻竹笋等打造五个百亿产值产业,打响清远农业品牌。但是也可以看到的是,汕头狮头鹅、湛江徐闻“菠萝的海”等产品在新媒体平台频频“出圈”,清远的这些农产品却似乎没有出现什么新的“爆点”,应该如何破局?

喻立:文化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一个物质的东西,要变成文化,首先要求这个东西是精品。假如一个假冒伪劣产品,大家吃起来、用起来很一般,能够产生文化吗?文化的东西大家争相传颂,它会有一个转介绍,你去吃后、使用后不会后悔,进而大家愿意为产品“买单”,它的文化就产生了经济效益,但根源还是要去做精品、去挖掘,要有匠心精神。

同样是做餐饮,全聚德这样的百年老字号就能传承下来,因为的确有文化的积淀在里面,第一步就是长期有一批匠人在心无旁骛地把产品做好。而很多企业为什么倒得快?因为太急功近利,企业是不可能做成的。清远鸡、英德红茶、连州菜心等产品都不错,围绕这些产业怎么做文章、能否打造独特饮食文化?其实这些产业目前有一定规模,但是产业链不强,也需要充分发挥匠心精神,要有人专门去研究、去打造,才能将产品做精、做强,例如针对清远鸡建设一个研究院,围绕整个产业链做好深加工研究。

建议多围绕这些方面做文章,甚至一些产业发展的同时做成可观赏的旅游项目,要有人去研究这些方面。如果企业两三年就倒闭了,能有什么文化?如果五年十年后还在坚持,证明产品是深入人心的,文化的东西自然就形成了。

专家简介:

喻立,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外语与经贸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高级物流师,2018年被评为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名师,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是清远市第二批紧缺高层次人才,曾主编出版《物流管理实务》《采购管理实务》等高职高专“十三五”规划教材,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基于物联网和云平台融合的农产品生产精准控制系统研究》,以及清远市科技计划项目、清远市社科联、清远市统计局、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物流学会的多项课题。

【记者】陈国飞

【作者】 陈国飞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