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健康很重要,也没有那么重要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与精神追求。为了更好地服务读者,齐鲁晚报成立“心理专家团”,在齐鲁壹点征集情感心理问题,邀请心理专家解答。

  情感版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树洞提问:

  我平时如果出现焦虑情绪,会安慰自己只要身体健康就行,别的都不是事儿,也总是能缓解情绪。但是几天前体检发现身体方面有了问题,可能面临重大疾病,瞬间就觉得思维的底线被冲破,无法自我安慰。尽管离确诊还有好几个步骤,但我的精神已经奔溃,无法说服自己,无法走出低谷,怎么办啊?

  齐鲁晚报心理专家团:

  提问者写了一个错字,是“崩溃”不是“奔溃”。不过这个错字意外地很有画面感——一个人飙泪飞跑,动能十足。

  那怎么会“无法走出低谷”呢?

被绝对化的“健康”绑架

  提问者对“健康”赋予了绝对化的意义:只要健康就行,别的都不是事儿。这就意味着,相反的情况也是绝对的:一旦健康不行,人生就没啥事了。所以,健康不出问题时,提问者看起来准是一副开明豁达的样子,而健康一出问题,提问者可能比其他人还要脆弱、偏执。

  这是一种绑架。提问者不是没有走出低谷的力量,而是被自己的非理性认知限制。要知道,健康不是一项或几项绝对指标,而是一系列自然的状态与变化的过程,决定我们感受和生活品质的也不是健康本身,而是我们与健康、与身体、与生老病死的规律或事件共处的方式。树立“健康的健康观”,是提问者需要补上的一课。

立体人生,底线不止一条

  把健康当成最后的防线或“思维的底线”,是孤立看待事物的结果。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或思维,从来不是依存于任何单一元素的。健康、经济、人际关系、社会资源……方方面面共同构建,才能形成抗风险、有价值、立体化的人生体系。

  如前所说,“与生老病死的规律或事件共处的方式”中,也包含着这方方面面的资源或能力。我猜想,提问者在一味绷紧健康这条线的同时,可能忽略甚至放弃了其他一些方面的建设,比如好好挣钱、争取地位、拥有亲密关系、发展有效社交、培养兴趣爱好……这些方面的匮乏,才是焦虑与恐慌的根源。

  可不要相信什么“健康是1,其他是0”,这方方面面之间,是互动的关系,健康是必要条件,也需要其他因素维系。 

  如果已经处于匮乏的状态,承认现状,重新投入或加强建设,为时不晚。否则,就算眼下没有大病,早晚也要面临“奔溃”的一天。

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者表现出的非黑即白、极端化的思维特点,修正起来并不容易。不妨把身体的状况当做一个机会,让自己舒缓下来,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学习、调整。既来之,则安之,老话里的哲学,值得体会。

  祝你健康,祝你丰富。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74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74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