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过去的周末,苹果M1芯片首席设计师被全球PC芯片巨头英特尔挖走,而苹果为了留住人才,日前已向一些芯片设计、硬件、部分软件及运营的工程师以股票形式发放了巨额奖金。
然而,“巨额”奖金仍然留不住人才,苹果再次被挖墙脚。
目录
微软自研芯片的“时机”已到
周三,微软聘请苹果公司资深工程师Mike Filippo,以便在Azure团队自研服务器芯片。据悉, Filippo在苹果公司工作过两年,此前在Arm以及英特尔公司都工作过。彭博社分析称,此举说明微软正在加速推动其自研芯片进程,为Azure云计算服务提供动力。
迄今为止,微软在Azure服务器中使用了英特尔和AMD的处理器;包括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在内的Surface产品系列使用的是英特尔、高通公司和其他供应商的芯片。如果微软最终在这些设备中使用定制芯片,它将模仿苹果近年来采用的方法。
早在2020年年末,华尔街见闻文章就曾介绍过,苹果硬件技术部门高级副总裁Johny Srouji在与员工的一次会议上透露,苹果已经启动了首个内部基带芯片的研发。而此次关键转型也被Mac强劲的业绩所证明,是苹果极其正确的选择。
随后不久,媒体称微软也加入苹果、亚马逊等科技巨头自主设计研发芯片的队伍,基于ARM架构为自家云服务器及Surface产品设计芯片。去年10月,微软Surface 部门所发布的一份工作要求显示希望寻找一名片上系统 (SoC) 架构师,这就意味着微软或将开始着手为Surface设备开发自己的M1芯片。
对于微软来说,资金和团队其实都不是问题,能够阻挡他们自研处理器的唯一障碍可能就是“时机未到”。而在苹果M1获得成功,ARM架构开始猛攻x86架构的市场,微软所等待的时机也许即将到来。
与此同时,从性能角度来看,M1芯片也足以满足大多数Surface用户的日常使用需求,对于微软来说,一颗与M1芯片类似的ARM芯片,将会让Surface成为最佳的移动办公设备之一。
另外,英特尔的低压处理器成本并不低,随着微软的Surface产品线越发丰富,想要压下成本且保证设备的性能,自研处理器也是最好的方法。
2022年开年,高通和微软公司还在CES展会宣布达成了新的合作,将共同研发AR眼镜芯片,以实现元宇宙工作及娱乐。
科技巨头为何热衷“造芯”?
华尔街见闻稍早前文章曾提及,在微软之前,苹果、谷歌、特斯拉、Facebook、亚马逊、百度等科技巨头还有手机圈小米、vivo等,都已经宣布布局芯片设计领域,进行芯片自主研发。
从芯片性能上来看
按照埃哲森全球芯片部门主管Syed Alam的观点,比起使用与竞争对手相同的通用芯片,使用定制芯片或将满足产品和应用特定的需求,使其能够更好地控制软件和硬件的集成,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得捷电子前高管Russ Shaw认为, 定制芯片性能更好,成本更低。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云服务方面,都有助于降低设备和产品的能耗。
谷歌此前被曝光将在Chromebook笔记本和Pixel平板上采用自研处理器,亚马逊也为自己的数据中心自研了新一代的ARM芯片,如今已经迭代更新至第二代。自家芯片配合自家产品才是当下的“王道”。
从成本及可行性来看
全球半导体“代工之王”台积电成熟的代工机制也大幅度降低了自研处理器的门槛,不管是苹果还是AMD,如今都已经走上了自主设计,台积电代工的研产分离模式,好处是不需要承担晶圆厂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同时大幅度降低工艺研发上的投入。
据台湾经济日报此前透露,由于台积电的产能持续抢手,所以苹果、高通等数十家巨头为了保证货源,纷纷支付巨额预付款,总计或将达到1500亿新台币(约346.5亿元)再创新高。
虽然要分润一部分给到代工厂,但是对于拥有丰富产品线的科技企业来说,代工费用实际上远低于采购成品芯片的成本。以苹果的A14系列芯片为例,成本约在40美元左右,而高通的X55基带供货价则几乎是A14芯片的两倍。
从全球供应链问题来看
全球缺“芯”已经是老生常谈,市场分析机构Susquehanna Financial Group本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与去年11月相比,上个月的交货期——半导体从订购到交付之间一个备受关注的时间间隔——延长了6天,达到约25.8周。这也是该公司自2017年开始跟踪该数据以来的最长等待时间。
去年10月,因为苹果受制于供应链限制加上微软云业务爆发,在当时最新财报季后,微软超越苹果,时隔一年多再次登顶世界最高市值公司的宝座。“缺芯潮”不仅改变了头部公司的格局,同样也改变了各个行业的格局。
如果按照德勤日前发布报告称,估计芯片短缺情况将会在2022年持续,芯片交货期将拖延约10至20周,到2023年初情况才能得到缓解,那么自研芯片可能也是缓解这波“芯片荒”的一条解决之道把。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