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到今年正好40年了,几乎与改革开放的时间同步。
那么经历了40年的发展,春运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首先是春运的规模,1980年春运出行大军只有1亿人次,2006年突破了20亿人次,2012年达到了30亿人次。预计2019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约为29.8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也就是说,这40年间,春运人口流动规模扩大了30倍。
其次是春运的路线,40年来春运路线并未发生大变化,主要还是从经济发达地区延伸到欠发达地区。其中,经济发达地区指的是北京、珠三角和长三角,欠发达地区指的是西部的川渝、中部的河南、湖南、湖北和安徽等地。
然后是春运的方式,在大家的记忆中,春运总是和铁路列车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公路才是春运出行的头部力量。
在2018年近30亿人次的春运客流中,80%以上的人是通过公路回家的,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高速公路的普及和私家车保有量的提升。
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是1988年开建的,到去年高速公路里程已经突破14万公里,排在全球第一;而去年上半年,私家车保有量就已经高达1.8亿辆,且仍在快速增长中。
春运客流排名第二的才是铁路客运,去年春运期间运送旅客约4亿人次;最后是民航,去年共运送旅客6541万人次。
此外,最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反向春运”。它指的是年轻人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节后再返乡。
数据显示,我国铁路春运反向客流已经连续四年增长,每年增长9%左右,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等一二线城市。
为什么会出现“反向春运”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购买车票更容易了。在春节期间购买返乡车票,不仅要承受高票价、黄牛票的负担,还会有抢不到票的风险;而反向春运的票更容易购买,且部分机票价格甚至比高铁票价还便宜,因此吸引了更多人加入反向春运的浪潮中。
比如,前些天某订票网站上显示,春节期间从哈尔滨飞往北京的机票为1.3折,最低只需要180元,比高铁票便宜了126元;而从重庆飞往深圳的机票为1.2折,最低价是190元,比高铁票便宜了629元……
第二,家庭核心发生了变化。以前有个说法叫做“有父母的地方就有家”,而今天似乎变成了“有孩子的地方才是家”。
原来中国家庭主要为多子女家庭,家庭成员可能遍布各地,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选择返乡团圆。
但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增多,而这批人大多已成长为职场的主力。所以,很多父母有条件、也愿意去孩子平时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看看,这也使得反向春运成为了可能。
第三,旅行过年正在兴起。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新中产阶层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旅游这种方式来过新年。
数据显示,2019年春节长假预计将有超过4亿人次出游,出境游人次约700万。其中,家庭游是春节出游的主角,在出境游人群中,70%是带孩子或者父母出行的。
不论是跟随春运大军回家过年,还是将亲人接到身边过年,这背后不变的,仍然是中国人在春节时对团圆的那份渴望。
责任编辑:葛瑶 PF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