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105万名市民通过“宁思念”平台在线祭扫

  4月3日,不少市民使用“宁思念”进行“云祭扫”。图为建邺区桃园居社区志愿者专门帮助一些智能手机使用不熟练的老人进行“云祭扫”。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

  4月3日,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当天,记者探访我市部分殡葬服务场所发现,在公墓、骨灰堂暂停现场祭扫的情况下,“云祭扫”成了市民追思先人的重要方式。其中,“宁思念”3.0版上线以来,已有超过105万名市民进行了在线祭扫。

  墓园暂停现场祭扫,市民给予理解和配合

  上午9点,记者在我市最大的墓园——普觉寺陵园看到,这里已“闭门谢客”,扩音喇叭里循环播放着暂停现场祭扫通知,并派专人值守,偶尔有不知情的市民前来扫墓,工作人员都耐心给予解释并劝返,市民们表示理解和配合。

  在隐龙山陵园,有部分市民同样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想进陵园现场祭扫,经过工作人员耐心解释,也都平静返回。

  “疫情期间,政府出台这个政策是对的,大家应该支持,毕竟情怀是一方面,身体健康更加重要。”市民王女士坦言。

  据悉,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按照我市最新的《关于做好清明节假期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第14号)》要求,全市公墓、骨灰堂等场所继续关闭,暂停开展现场祭扫和骨灰安放。倡导广大市民通过网上祭扫(通过“南京殡葬96444”或“我的南京”APP登录“宁思念”平台)、代为祭扫(可拨打96444咨询或关注“南京殡葬96444”查询)等方式寄托哀思。

  “宁思念”3.0版上线,超过105万名市民在线祭扫

  疫情阻断了祭扫的路,网络“云祭扫”成了市民表达对先人思念的主要方式。

  3日上午,家住玄武区玄武门街道百子亭后小区的赵娜(化名),与家人一起,通过“宁思念”网上祭扫平台,足不出户为父母在线扫墓。

  赵娜和家人点上一支蜡烛,献上一束鲜花,写上一段寄语,制作一张思念卡片,留下一段倾诉……

  赵娜告诉记者,隔屏追思“云祭扫”,祭扫形式虽然变了,从线下的回归原乡、远足踏青,转为线上的弹幕追思、居家礼祭,改变的只是祭祀方式,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之情没有一丝一毫改变。

  今年市殡葬部门推出“宁思念”3.0版,重新优化用户页面,新增殡葬资讯、办事指南、业务查询等功能,体验感更强,市民在家就可通过该平台进行网络祭扫。

  3月10日开始,市民可通过“我的南京”APP或“南京殡葬96444”进入“宁思念”平台,进行网上祭扫、网上预约、留言祈福。市民创建或登录相应功能页面后,可输入逝者信息,运用献花、点烛、寄语等形式进行在线祭扫。

  据殡葬部门统计,“宁思念”平台上线以来,已有超过105万市民进行了在线祭扫。

  搭上“互联网+”快车,“云祭扫”让清明节更“清明”

  “云祭扫”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祭扫方式,同样是孝道的彰显。

  清明小长假第一天,在我市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周先生,为今年初逝去的父亲建起一座“网上纪念堂”,弥补今年清明期间无法赶回上海老家祭拜先人的遗憾。

  周先生还将“网上纪念堂”的链接发给亲友,亲友通过点击网页上设置的送花、鞠躬等按钮,在网络上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记住就是最好的思念。”周先生说,现在全国各地,特别是老家上海的防疫抗疫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防控工作来不得半点松懈,“云祭扫”可以有效避免人员扎堆聚集,既减少了聚集性疫情的风险,又倡导了健康节俭、绿色环保的文明理念,让清明节更有免“疫”力。

  考虑到部分老年人对“云祭扫”流程不熟悉,我市一些社区还主动进行组织。当天,在建邺区兴隆街道桃园居社区,很多老人就享受了这样的暖心服务。

  家住桃园居社区丹桂居的侯艳老人,今年67岁,她的公公婆婆、姑妈姑爹等亲戚葬在南京龙泉古苑塔陵,每年都会到墓地祭扫,哀思,怀念,也是对下一代的感恩教育。

  “我年纪大了,子女不在身边,智能手机也不太会用,社区工作人员就帮忙操作了。新的祭扫方式很好,也同样能寄托对亲人的哀思。”侯艳老人说。

  “这个清明,希望我们改变传统祭扫方式,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规定,争做文明祭扫的示范者、革除陋习的先行者、移风易俗的推进者,弘扬时代新风,用绿色、文明、健康的祭扫方式,传递对故人的思念。”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