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我对上海及国内疫情防控的一些看法

很多人问我对上海及国内疫情防控的看法,我的看法是没有看法。

我特别理解一些医务工作者的想法,对奥克米绒这种毒性已经不大但是传播能力却极强的病毒,确实没必要闻“毒”色变,需要考虑采取更经济有效的防控办法。

我也特别体谅很多基层防疫人员,三年来很多人已经精疲力尽,特别是疫情一来,过得没日没夜,黑白颠倒,可以说早就疲惫不堪,大家每天都在扳着手指头数着这种日子啥时候才是尽头。

我更能理解包括我本人在内很多生产生活深受影响的普通民众,大家生活本来就不容易,这几年又遭遇疫情和各种内外因素冲击,特别是经过去年的折腾,整体经济运行与社会预期受到了极大冲击,很多家庭个人的生活非常困难,大家特别渴望疫情能尽快过去,最起码疫情防控要尽量精准,不要因层层加码和各种滥用“一刀切”行为而导致经济运行与社会正常生活再受频繁受冲击。

在国际疫情已经出现新变化,绝大部分国家已经完全躺平并放开交流的情况下,中国也确实需要从新变种的病毒特性出发,根据国际情况变化,就防疫政策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但是。

但是,现在是放开防控的时候吗?我想对中国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答案肯定是:不是。

从纯粹医学科学的角度,有医务工作者提出改变防控策略的建议并不奇怪,因为从他们专业的角度,这种病毒确实已经不那么厉害,没必要耗费那么多医疗资源。但是,疫情防控除了自然科学的成分还必须综合考虑到更广泛的社会因素。或者说,社会因素才是决策考虑的根本,医学科学只是其中一个决策考虑的关键因素。

比如,医务工作者从纯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没必要耗费太多医疗资源,但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病毒在短期内迅速传播造成的病例增加,会不会挤压击穿医疗体系?当现有医疗体系无法支撑同时新增医疗服务又赶不上病例增加的时候,会不会演变为更广泛的人道悲剧,乃至建制社会决策层最担忧的社会政治事件?

这些专业工作者的思考盲区,才是政府决策进行拍板决策的最核心考虑。

更何况奥克米绒的毒性虽然已经大幅降低,但是病毒还在继续变异当中,谁也不知道这个病毒还会变异成什么样子。西方选择躺平是已经没有办法的事情,他们的社会体系与文化都支撑不了动态清零。中国具备动态清零的能力,而且病毒仍然在继续变异,奥克米绒的毒性虽然降低但是对未能接种疫苗的老人与小孩还很有杀伤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已经取得的成果,不继续坚持动态清零呢?

所以,虽然现在病毒的杀伤力已经不大了,但是考虑到更广泛的决策因素,特别是考虑到现有医疗资源的承受能力,考虑到还有近5000万人(主要是老人和小孩)还没有接种疫苗,在中医药仅具钢盔效应、还没有更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药问世之前,还是应该继续坚持动态清零,至少在当前,这个方向是没错的。

当然,在维持“动态清零”的过程中,政府与有关防疫部门要尽量做到精准防控,不能再滥搞“一刀切”层层加码,或是采取一些不合理不人性的过激防疫措施,动辄限制出行,影响正常社会运转,冲击到社会经济运行。

如果可能,还应该通过政府财政体系,给受疫情影响严重、生活出现困难的民众提供必要救济,包括发放生活物资与现金救助,减免或缓交住房贷款与经营性租金等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些方面,目前做得还非常不够。

当下一些人对“动态清零”有意见,多是对那些层层加码的极端防疫措施有意见,并不是希望“与病毒共存”,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了。

与此同时,对一些地方根据现实情况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疫情状况进行防疫探索,我认为也是值得鼓励的,社会面不应该对一些有益的防疫探索喊打喊杀,或是因为某时某地一次试验失败就一棍子打死。对不少医学工作者的专业建议,对社会上的各种讨论,我认为也应该保持包容性,要允许他们表达,让他们放心讲话,这样才更有利于减少疫情防控次生灾害,有利于了解掌握各方面的情况,从而有利于做出与时俱进的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