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所谓的“儿童食品”,真的更营养更安全吗?丨睡前聊一会儿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儿童酱油、儿童挂面、儿童饼干……你见过或者买过这些“儿童食品”吗?这类食品往往外包装色彩缤纷、食物形状新奇有趣、附赠当红的卡通人物小玩具,对儿童吸引力不小;还有一些会在显著位置标明“适合儿童食用”“专为儿童设计”“有利儿童健康”等,让家长颇为青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样的“儿童食品”。
图源网络此前,一项对2003名家长进行的调查显示,86.2%的受访者平时给孩子买食品时会特意关注标有“儿童食品”字样的产品,84.8%的受访家长更倾向于给孩子购买“儿童食品”。但事实上,目前我国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儿童食品”分类,“儿童食品”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市面上的“儿童食品”,更像是一种营销策略。
实际上,围绕“儿童食品”的探讨和争议一直存在。2015年,吉林市工商部门对群众举报的某品牌“儿童酱油”立案调查,查明该品牌“儿童酱油”与普通酱油产品标准号、核心营养素标示值等一致,该企业也未能提供作为“儿童食品”的相关科学依据,最终被判定为欺骗、误导消费者,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也与一些媒体的调查结果相符,不少“儿童食品”与普通商品的成分、品质别无二致,只不过换了个“马甲”便大肆占据有娃家庭的购物车。究其原因,无非是“儿童食品”的标签对想让孩子吃得更好一些、更健康一些的家长们来说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更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一些打着“儿童食品”旗号的食品,实际上却高糖、高钠、含有反式脂肪酸,有的还为了追求外观和口感加入各种添加剂,从营养学角度来说并不适合儿童食用,甚至会干扰孩子味觉神经发育、影响钙吸收等。家长选购“儿童食品”,初衷是给孩子补充营养、呵护孩子的安全健康,但结果可能是花了更多钱却把不利于健康的食品送进孩子口中。有鉴于此,家长在购买商品时应该摆正观念、擦亮双眼,避免掉入部分商家的营销陷阱。
食品安全无小事,给孩子吃的食品更要把牢安全关。从供给侧治理、规范商家营销行为,是整治“儿童食品”乱象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知情权和正确选择权予以保护,同时广告法明确规定,不得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这些都是治理乱象的法律依据。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于违反法律规定的企业商家该规范的规范、该叫停的叫停,不能让对“儿童食品”的监管成为一笔糊涂账。从需求侧考虑,可以加强关于儿童饮食健康方面的科普教育。发挥医院、学校和专业科普机构的力量,教会家长如何自主选择、合理搭配,是为儿童健康成长护航的必要途径。
治标更要治本。推动儿童食品相关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统一标准、建章立制是关键,这也是亿万家长的关切。截至目前,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2020年5月中国副食流通协会发布的《儿童零食通用要求》,首次从原料、感官、营养成分等方面对儿童零食进行了规范。该标准虽然不具备强制性,但对儿童零食市场的规范、认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今年3月召开的中国青少年儿童健康安全食品营养标准专家研讨会透露,将重点推动青少年儿童身体健康营养标准的制定。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所有人的共同心愿和责任。为儿童食品立规矩、划界限,织密儿童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网,影响着相关产业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进程,也考验着各方的智慧和担当。
这正是:
儿童食品非儿戏,莫被营销套路欺。
可怜天下父母心,科学养娃从长计。
(文丨燕陆)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74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74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李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