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在中国核潜艇研制中的贡献

  美国人在中国核潜艇研制中的贡献

  雷维斯·H·格莱希尔(Lewis H. Glaser),为中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话说到这里,估计这位格莱希尔先生会第一个质问:这事儿我怎么不知道?然后我们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总工程师也会出来质问:我们怎么不知道?

  这不奇怪啊,因为保密嘛……

  保密的说法是开玩笑,不管多高级别保密,如果有国际友人在核潜艇研制中做出贡献,也不能瞒着咱们的总师对不对?这件事背后另有玄机。

  在谈这个问题时,需要先了解一下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而且一开始便目标十分明确:我们要建造自己的弹道导弹核潜艇。这是因为我国研制核潜艇的目的是形成我国的水下核反击力量,核潜艇可分为攻击性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只有后者才具备这一能力。1964年中国已经有了原子弹,这可以说是有了护国的杀手锏,但作为一个核保护伞的系统工程,依然不够完备。如果仅有依靠地面发射井的陆基发射能力,潜在的敌国仍能够先发制人,在战争中先摧毁我核基地,以解除我核反击能力。

  如果中国拥有了弹道导弹核潜艇,就意味着中国从此具备了二次核反击能力,这样一来可以说全世界拥核国家从此都不敢再用原子弹来威胁中国了——即便打掉了中国所有的导弹发射井,藏在大洋中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依然可以反击,将对手葬身火海。

  这样一种战略武器,谁都知道它的重要性,1959年中国有意搞核潜艇,和苏联提到此事的时候,尽管此时双方关系还没有破裂,但对方立即将其排除在话题之外,更不要说让你参观和接触核潜艇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中国核潜艇工程立项的时候,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没有一个人真正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儿。当时核潜艇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国之大器,养在深闺,连本国的一般科学家也没有什么机会接触。所以,中国的核潜艇事业会有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帮忙这件事本身就匪夷所思。

  越分析越会觉得不可能。

  首先,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核潜艇是中国独立自主完成的,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代价。当时全世界都在对中国搞技术封锁,每一个进展、每一个数据都是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辛苦之后的收获。

  其次我国建立核潜艇部队,最不高兴的国家之一恐怕就是美国,因为中国拥有了战略核反击力量,算是彻底解除了美国对中国的核威慑,面对国家利益,又有哪个美国人能帮,敢帮中国人把它造出来?

  被称为美国核潜艇之父的海曼·里科弗将军访华的时候,曾以百般热情希望能够登上中国的核潜艇一观,甚至情真意切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只希望能上去踩一踩:“我登上过其他所有国家的核潜艇,只有中国的还没有上去过,请帮我完成这个愿望吧。”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将军还是被拒绝了。海曼·里科弗以目光远大和善于管理著称,被称为美国核潜艇部队“严厉的老爸爸”,后来的美国总统卡特就曾是他手下一个战战兢兢的小工程师。假如真有美国人帮着中国造核潜艇,不会连这点儿面子也没有吧?

  当然,也有人或许会在暗中琢磨这位格莱希尔先生会不会是一个美国人中的另类,比如一个类似居里那样的世界主义者?当初,就是小居里夫妇帮助和鼓励钱三强回国搞核武器的。

  这肯定不是事实,格莱西尔先生是一个典型的美国资本家,他的公司虽然已经合并,但至今还在挣全世界消费者包括中国消费者的钱,估计他没有这么高的社会主义觉悟。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在制作中央电视台讲武堂频道关于中国核试验的节目《大国之盾》中,笔者有机会看到一些当事人的回忆(已解密)。在核潜艇研制的过程中,有这样的内容。

  “六十年代初,在美国的一个超级商场里,一个铁灰色的玩具正在出售,这引起了一个中国外交官的兴趣,他正在赶赴机场回国的途中,不由停下车,对他的妻子说:“这玩具一定不错,买一个回去给咱们的宝宝玩玩。”

  “中国有了船用核反应堆,如何将它变成潜艇的中枢,却茫然无所知。核潜艇总体所所长夏桐与总设计师黄旭华为此事一起商量了很久。有一次,黄旭华突然冒出的一句话提醒了他,‘听说国外有一种核潜艇玩具太逼真了,美国都不让卖了’”

  “(听说有个外交官买过潜艇模型的事)给我们核潜艇总体设计所的科研人员带来了福音。他们无意中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从外交官夫妇孩子的手中要了来,摆到了办公桌上。玩具是一艘铁皮做的导弹核潜艇,通体咖啡色和铁灰色相间,火箭发射筒和各舱室可装可卸,十分高级。”

  “夏桐仔细端详着他生平中第一次看见的东西,高兴得心花怒放,不由得连声赞叹。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中谁也没看见过真正的核潜艇,而他们又要设计出不是摆在桌上而是游弋于大海的核潜艇。”

  这段史料,得到了中国核潜艇四大总师之一的黄旭华老先生证实,他并且证明,当时购买的模型不是一个而是两个,都是美国“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模型。

  据说我国工程人员开始以为把核反应堆装到常规潜艇里面就是核潜艇了,后来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切都要重新设计。而当时我们能参考的,最初只有5张模糊的照片,后来又加上了那两个世界上可能最有价值的玩具。

  这段往事让人读来慨叹万分,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师们居然谁也没见过核潜艇,更不要说弹道导弹核潜艇了,要造一个出来谈何容易,可谁想到中国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真的造出来了,而且其设计最初的参照物竟然是一个玩具!

  自从美国造出了核潜艇,特别是导弹核潜艇,美国民众十分自豪,很多模型公司都跟风制造出了产品。问题是,美国制造模型的公司车载斗量,怎么知道那位给孩子买潜艇的中国外交官,购买的就是格莱希尔家的产品?

  其实,中国人买哪样的潜艇模型,是有迹可寻的,它至少要有6个特点:第一,它是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模型,甚至可以断定是一艘“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模型;第二,它应该不仅是一艘外观模型,而且可以拆卸,能够看清内部结构;第三,它应该生产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否则中国的核潜艇就用不着它了;第四,它应该是一型仿真度很高的模型,外型具有专业水准;第五,它应该是公开出售的;第六,它应该因为造型过于逼真,而遭到美国有关部门的封杀。

   遍观当时美国,唯一符合这六项要求的,只能是格莱希尔在1943年创建的雷维尔玩具公司生产的“华盛顿”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模型了。“华盛顿”级下水之后,敏感的格莱希尔立即开发了这个产品,至于他怎么知道“华盛顿”级长什么样,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推测这位模型专家有自己的情报渠道,也可能他擅长利用公开文献获得信息。当时美国为振奋国民可是没少对“华盛顿”级进行报道,我们在中国拿不到这么丰富的资料,不代表格莱希尔在美国拿不到。

  雷维尔玩具公司生产的这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模型公开出售,可拆卸,产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这种模型从50年代一直生产到70年代颇受欢迎)等一系列特点,特别是其仿真性,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而这正是格莱希尔先生的追求——他力求出售的模型与真品完全一致,甚至有“哪怕是厕所标牌也会原封不动”的承诺。这种较真的劲头几乎可以赶得上死板的德国人了。

  然而要说到国民性,美国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标准的机械控。大多数美国人从小便开始接触汽车,至少是拖拉机,几乎人人都会修车,这种特点也被他们带到了工作中。比如美国空军的头号试飞员耶戈尔描述自己总是试飞成功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从小喜欢机械,所以对试飞的每一架飞机都会想方设法把它的机械原理、传动构造等摸个清楚,这样万一试飞中出现某种问题,他总能更清楚地知道这毛病可能出在哪里,从而更好地自救。再比如二战中德军制造了一种遥控的无人战车“歌利亚”,肚子里装满了炸药,用于爆破对方的碉堡或者战车。“歌利亚”只有凳子那么大,却有两条履带,一条遥控用的电线尾巴,造型十分古怪。就是这个玩意儿给美军造成的杀伤令德军都感到惊讶。原因便是美国人看了这个古怪的小东西十分好奇,趋之若鹜,总想“生俘”一个带回国去炫耀,结果往往遭到爆杀。在付出了几十条性命之后,美国人楞是把怎么玩它学会了。今天美国一些战争博物馆里,便有这种小东西的影子,都是美国大兵拆回去的。

  有这样的国民,格莱希尔的模型不正宗都不行,而且连内部结构都讲究得很。美国的模型迷们玩的便是拆开装上,丝丝入扣,并在其中自我陶醉。殊不知,这样的模型在某种程度上有着重大价值,比如核潜艇的哪个舱室放在前,哪个放在后,单是一个配重问题,没几百次试验是定不下来的。有了这个“良心制作”,我们的试验经费可以省下了。

  这型潜艇模型,还真的是因为太像了而遭到美国军方的封杀。在维基百科关于雷维尔公司的介绍中有这样一段:据报道,由于他们制作的美国海军战舰模型太逼真了,以至于在六十年代曾发现克里姆林宫派人大量搜购该公司的各型模型,借此从美国军舰的设计中获得经验,弥补己方技术上的盲点

  模型专家约翰·帕克在自己的推特中披露,闯祸的正是这型“华盛顿”级导弹核潜艇的模型,而逼着雷维尔公司将这型模型下架的,正是后来访问中国时想参观核潜艇的海曼·里科弗。他这样写道:“1961年,海曼·里科弗抗议,说雷维尔公司生产的‘北极星’核动力潜艇在动力舱室布局、导弹区间设计等方面太逼真了。那些从事导弹设计的工作人员,甚至可以据此推断出这套武器系统是怎样工作的。”

  黄旭华院士不是模型发烧友,所以他不会关心核潜艇的模型来自哪家公司,而格莱希尔先生肯定也不会想到中国人比苏联人对他的模型兴趣更大,所以,他们不知道雷维尔公司的模型曾经为中国核潜艇做过怎样的贡献。

  不过,我们总要评判一下,格莱希尔先生这位“国际主义战士”为我们提供的模型,到底对中国的核潜艇事业起到了多大的作用。黄旭华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家如获至宝啊,拆解分装了一次又一次,结果发现跟我们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致,大家高兴坏了!核潜艇就是这样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黄旭华他们的设计图,是凭着苦心搜集来的美国核潜艇情报,零零散散地凑在一起,完全靠想象设计出来的。

  看来,这个潜艇模型固然重要,但没有它中国人也一样能造出核潜艇来。

  向中国核潜艇的设计、建造、试验、驾驭者们,致敬!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