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这片山海之城,蕴藏着多少绚丽多姿的自然物种?作为深圳人,你是否发现了身边触手可及的美?5月29日,由深圳图书馆和邓一光文学艺术工作室联合主办、南科大校会和北京大学深圳校友会协办的“世界和我们——《深圳自然博物百科》启示谈”深度阅读分享活动在深圳图书馆南书房成功举办。
活动特邀首届鲁迅文学获得者、著名作家邓一光,与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南兆旭进行深度对话,深入挖掘南兆旭新作《深圳自然博物百科》背后的故事,发现更多深圳的自然之美,探讨城市之中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本次讲座还邀请了南方科技大学教授陈跃红、田松现场助力,一同全面剖析这本“深圳自然之书”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迪和思考,为广大读者呈现一场自然领域的思想知识盛宴。
从左至右分别为陈跃红,邓一光,南兆旭,田松。
邓一光:向有致敬情怀、致敬行为和有能力致敬的致敬者致敬
“南兆旭是我非常尊重的一位行动性的写作者,也是行动力最强,最鲜活的作家。当我看到《深圳自然博物百科》这本书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瞬间,我觉得我从今天开始认识深圳。”邓一光说。在这次讲座中,邓一光以犀利深刻的语言风格、人文的情怀与南兆旭对话,探讨了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圳这座拥有2000万人口的城市与城市移民的关系,以及博物写作者在面临生态环境被破坏、物种减少的状况的心情。邓一光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不可变更。我们既要关心远方的风景,更要保护脚下的这片美好家园。
南兆旭:用脚步记录城市自然变迁
南兆旭说,深圳这片土地存在了几百年、几千年甚至上万年,自从人类从踏上这片土地起,就在不断地改变这里的环境。从南兆旭的讲述中,观众可以看见一个生机盎然的深圳,植物繁茂,鸟语花香。他通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共计1062次徒步行走,记录白天与夜晚深圳的自然物种,他试图从空间、地理、物种、四季变化等维度来记录这座城市的环境变化。在多年的深圳田野调查和自然记录过程中,南兆旭还不断致力于推动“回家计划”“826步道”“微型自然保护点”等多个改善深圳市生态环境的举措。
陈跃红:对自然环境的认同产生乡土情怀
陈跃红指出除了时间、住房、种族,对自然环境的认同是人们对一个地方产生归属感的重要考量因素。南兆旭探索深圳的自然与历史,记录深圳的每一个物种,让人们产生认同感,将深圳打造成每一位来深的奋斗者的赖以生存的故乡。“从中国的徐霞客,到梭罗等西方人士,他们通过书写自然历史,书写当地的草木,甚至影响了一个国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于人类的价值观、美学观。”陈跃红说,“我认为南兆旭不仅仅在写深圳的花草树木,他实际上也是在写每一位深圳人。”
田松:不学诗无以言,鸟兽草木虫鱼如是
田松指出,博物是一个实践活动,把人类的感官全部打开,真切地感受大自然。而南兆旭是一位全方位的博物学家,他就像是“深圳的眼睛”,将目光之所及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他从《深圳自然博物百科》里不仅感到了南兆旭的整个团队的努力,也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深圳自然博物百科》于2022年1月出版,它是国内第一部城市自然博物百科之书,也是对深圳本土自然、历史、地理与生命物种的集中多维呈现,是由南兆旭先生历经十余年,在深圳这片土地上徒步行走千余次,将积累的自然观察与记录汇聚成书。方寸之中,包罗了深圳的自然万物,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本文图片由深圳图书馆提供)
(原标题《和谐共生 发现更多深圳自然之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黄婧)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