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问题预制菜产业新入局者需要理清楚

C端市场的激活带来了预制菜产业热度飙升,产业规模急剧扩容,新入行企业数量大增,但依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待解。作为新加入的企业来说,不搞清楚,就好比埋头赶路不看方向,最终落得个寂寞。

预制菜≠方便速食

据权威机构报告显示,在预制菜的大品类中,最受欢迎的是即烹食品,其次是即热食品,然后才是即配食品和即食食品。可见,可以适当施展消费者“才艺”的预配菜肴材料的预制菜,才是大家对预制菜的“正解”,那些即热、即食的食品,不过是在传统方便速食市场里分杯羹罢了。

面对挑剔的C端消费者,预制菜能否做到跟到店吃的口味一样,吃的价格更便宜?这也对预制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这不是每个菜式都容易做得到的。当今热卖的预制菜,也不过集中在有点特色的十个以内爆款品类。例如,酸菜鱼、佛跳墙及高客单价的牛肉类制品及汤品,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预制菜单品。

因此,预制菜的长足发展,不在于其有模式多创新,相反,更需要能有面向餐饮渠道的走量爆款,有扎根消费者生活的更多“家常菜”。尤其是对那些追求生活品质的消费者而言,预制菜还需要更多的创新与努力,要做到老少咸宜、丰俭由人。

谁才是预制菜的未来?

到底是哪些人才是预制菜未来的主力消费人群?可以肯定的是,因人而异。

显然,经常去买菜的大爷大妈们不会是核心消费群体,而追求方便快捷的人则首选方便速食和外卖,囤方便面、速食、不爱做菜做饭的“懒人一族”也不会是购买预制菜的消费者。原本更关注健康与时效、就在家做饭的人群,才是预制菜的消费主力。例如,那些有孩子的家庭、情侣和追求生活品质的部分单身女性等,就是预制菜的主力消费人群代表。

当然,从长远来看,对于喜欢尝试、喜欢DIY的年轻人群,尤其是不怎么会做饭的Z世代更是成为了品牌主关注和争夺的潜力消费人群,他们求新求变、个性鲜明、追求品质消费和兴趣至上,他们审美多元、偏好国潮、关注颜值,新奇与体验并重、健康与颜值兼顾,这时,稍微煮一下、烤箱或微波炉热一下就能吃的即烹型、即热预制菜,便成为了他们不便堂食又不想叫外卖情况下的首选。口味选择多样、配料十足又方便烹调的预制菜产品,能比较好地满足年轻人们更具个性、自我表现欲、更便捷的追求,以及更挑剔的多元化消费与社交需求。

toB和toC的有何区别?

解决的问题不同。

面向B端市场的预制菜目的在于降低餐厅的用人成本和后厨面积、提升坪效。因此在购买决策上,也以成本和效率为先,这与C端用户的日常消费场景存在明显不同。预制菜在C端,主要解决年轻人“时间贵、口味刁、厨艺差”的问题,消费决策的核心考量因素为口味、性价比和便利性。

toC预制菜企业需解决哪些问题?

面向C端市场的预制菜企业,要想走得更远,至少要先解决或者准备好解决三个核心问题——口味还原、产品同质化和渠道选择与建设,这既影响着单个品牌的生命周期,也将与整个品类的后续市场空间和发展走向休戚相关。

第一,口味还原

由于中餐本身的复杂性与非标性,当前阶段上游供给端能够进行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的供应链水平仍需提升。同时,由于预制菜无法还原锅气、高温高压杀菌也会损失口味,导致消费者体验总是弱于线下餐饮店。

当然,对于以中式预烹饪为主的C端头部品牌来说,它们仍然可以找到合适的代工厂、或者有能力改造代工厂,但口味还原能力或是还原程度天花板的问题始终存在。

第二,同质化问题

目前,C端预制菜品牌一般分两种方式:一类为渠道品牌,以自有品牌的形式在各自渠道内销售;一类为产品品牌,既包括背靠餐饮企业的零售化品牌,也包括疫情后涌现的新品牌。

生鲜电商作为渠道品牌的典型代表,可以凭借已有的销售规模优势和产业链优势更快起步;生鲜电商的原有用户即为在家做饭人群,与预制菜客群高度重合,已有流量池,无需再单独付出高额的拉新成本;且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完备,配送能力齐全;而且还对既有消费人群的数据洞察更为丰富全面,可对选品和研发等环节产生积极作用。

但同时,渠道品牌的多SKU特性会使得它们比产品品牌更早的面临产品同质化竞争——受限于中餐的地域性和口味的分散性,开发新的差异化SKU更容易做到小而美,但投入产出比的经济性也会打上折扣。

你能把一个菜的口味还原了,别人后面也还原了,差异点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比拼的就是你的迭代速度要比别人快。但差异点的难寻本身也反映了这一行业并不存在太高竞争壁垒,同时需要比拼迭代速度的特征。

第三,渠道选择与建设

渠道品牌可以在对应的渠道内销售,但产品品牌需要自主解决渠道问题。对于既要求购买便捷性、又因为冻品特征冷链物流成本高企的预制菜来说,走向线下和做品牌建设的要求更为紧迫。

但对于更擅长线上流量玩法的新品牌来说,线下能力这类基因通常先天缺失,并且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建设。诸如线上与线下的价格区隔、销售团队和经销体系的搭建、面向经销商的服务和管理能力、进入各种渠道的拓展能力等等,都需要专业人来做专业事。

好在,切入预制菜的传统冻品企业和餐饮企业还是习惯放手经销商、层层代理的流通手段,留给新品牌进线下的空间仍然存在。

现有渠道如传统商超、新零售、社区夫妻店、社区生鲜店、农贸市场,它们对于预制菜的在架需求是存在的,并且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

除此之外,摆在预制菜品牌面前的另一条理论路径是自建渠道。如前所说,中式预制菜并不是一个存在绝对大单品的品类,也就不适合单品打爆的销售路径,搭建产品矩阵、在集合店内的销售效率更高。

市面上专门销售预制菜的集合店也大致分为以连锁加盟店为主的老牌企业和以社区店为主的开始铺店不久的预制菜超市两类。

虽然自建渠道有着模式重、投入周期长、试错成本高的弊端,但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出对此的终局信心,认为假以时日,社区店会成为未来预制菜销售的重要渠道之一。

小 结

当行业中所有品牌的发展阶段都尚在早期且同质竞争,中腰部品牌在等头部品牌的答案,头部品牌也在等新的变量条件,例如时间或是资本,也就没有人能够立时给出这些问题的独立解法。

截至目前,C端预制菜尚未跑出绝对头部的优势品牌,规模效应不明显、渠道建设又需要长期投入,也导致预制菜尚未释放出全部的性价比空间。

预制菜的爆发期仍未真正到来,但时日已经不远,当未来两三年大批量的95后开始成家立业,会是预制菜的一个核心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