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派幼童留学美国,141年前的中国,为啥后悔了?

  “横渡太平洋,花了28天,一个漫长疲困的航程。

  “但对幼童而言,太平洋是风和日丽、水波不兴。他们在甲板上散步,注视着蓝天和飞鱼,来打发他们的晕船。

  “有时,一只鲸鱼向空中喷出一道水柱,引起大伙无比的兴奋……”

  “以后4天,火车都是奔驰在中西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

  “在许多火车站旁,他们都看到穿着土著衣服的红印第安人,黑色头发上插着鹰的羽毛,脸上像中国评剧中戏子一样涂有颜色,挽弓佩箭,好不神奇!”

  “在草原的某些地带,有成群的美国野牛(Bison)。每当火车奔驰时,它们就狼奔豕突。

  “它们的领队,是一头最大最凶的牛。美国野牛角短毛长,猛桀不驯,几乎已快绝种。只有在黄石公园中,联邦政府尚豢养了一些。”

  ……

  (1872,首批留美儿童,后排左起第三为詹天佑)

  以上文字,出自99年前温秉忠的演讲。

  温是晚清派往美国留学的第二批幼童,宋氏三姐妹的姨夫。

  1873年6月,他和29名公派赴美留学的小朋友一起,历经几十天的漂泊辗转,来到美国读书学习。

  一路见闻,终身难忘。

  1923年底,已成民国高官的他,受邀在北京税务专门学校演讲,用英文回顾了当年自己的赴美经历,以激励学子。

  

          1.        

  晚清主动提出幼童留美计划,堪称奇迹。

  从1872年起,在3年时间里,清廷共官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年龄10—16岁。

  他们在美国朝气蓬勃,一改美国人传统的偏见、“东亚病夫”的形象,令美国刮目相看。

  美国康尼狄格州的哈特福德,人文教育环境适宜,是中国幼童留学的最佳地点。

  这里不但富足,而且文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离之不远。

  中国儿童来留学,日常居住生活问题,是第一现实。

  不过,这里的政府,都提前为孩子们安排好了。

  (留美幼童与美国家庭合影)

  教育委员会主席把首批儿童来留学的消息公之于众,征集美国家庭领养、照顾他们。

  结果,30个孩子有71个家庭来申请领养。

  下半年,再征集次年留美儿童寄养家庭时,40个中国孩子竟然有150个家庭争着领养。

  一方面,寄养有一定的资金补偿,这钱当然是清府出,另一方面,美国人是真心想参与到这个伟大的计划中来。

  在他们心目中,这是中国第一次、也是美国第一次,“担负着中国未来之前途的实验”。(《中国人与美国人 一部共有的历史》,徐国琦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19.01,P82)

  (留美学童)

           2.        

  中国儿童第一次出现在美国,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的着装和辫子。

  一名幼童回忆:

  “我们第一次出现在美国人的家中,对他们来说,肯定是件令人发笑的事情。

  “我们穿着全套的中式服装,后面留着辫子,脚上穿着缎子鞋,前面光头,身上是丝绸长袍、宽大的上衣,里面是亚麻布的衬衣。”

  一次,4名学童在寄养的家中吃晚餐,一名当地女子造访,看到学童们的辫子,惊讶不已。

  她实在太好奇了,边摸边感叹,翻来覆去摆弄、观看。

  孩子们很是尴尬。

  (留美幼童上课)

  温秉忠也回忆,他们穿着长袍马褂,结着辫子在美国行走,许多美国人把他们当成了女孩。

  每当他们外出,后面总会跟着一群人高叫:“中国女孩子!”

  辫子的尴尬,还不止于礼仪。

  1876年,留美学童组织成立了自己的棒球队,在同当地球队的比赛中,表现不俗。

  但是,当他们都带着辫子打棒球或橄榄球时,就不得不将辫子塞在衬衣里面,有时缠在头上。

  奔跑中,辫子常常会松动,这样就给对手留下了可乘之机,十分可惜。

  辫子是个多余的家伙,大家都想把这个累赘剪掉,但都不敢轻易行事。

  因为,那是清府的象征。

  

(学童在美国)

           3.        

  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书时,就明确提出,博选聪颖子弟赴西学习,是为了学习各国军政、船政,目的是“力图自强之至意”。(1871.6.28,《选派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曾国藩、李鸿章)

  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孩子们进入美国家庭、美国学校后,潜移默化接受了西方自由平等思想,削弱了幼童的奴性,普遍出现“美国化”的危险,于是,国内顽固派就上书抨击该计划。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易沾其恶习。”

  1880年,大清官员吴嘉善赴美监督考察后,如是汇报。(1880,陈兰彬,《将驻洋肄业局现在实情缮折具陈》)

  

(学童在美国)

  李鸿章动摇了,也要求带队的容闳,不要让幼童涉猎太宽,要集中学习国家急需的技能。

  后又发幼童留美守则,规定:

  “凡一切仅适合美国学生而不适合中国学生之学科,如美国地理、钢琴演奏、英诗写作等,……立刻予以停止教授。”(翟广顺,《容阂与晚清幼童出洋“ 教育计划”》,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09.9)

  他们还要求,学生必须在国外学四书五经,每周六及周日必听《圣谕广训》宣讲,以强化尊君亲上之本义。

  “要思出洋本意,是令尔学外国功夫,不是令尔等忘本国规矩!”(余林,《浅析晚清幼童赴美留学活动终止原因》,《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03)

  (多年后的回国学童)

  当时,在首批学童中,有个叫史锦镛的孩子,年龄稍大,在美国融入很快,不但猛烈追求美国女孩,还大胆地剪掉了自己的辫子,改穿西服。

  李鸿章得知十分生气,立即将有同样“劣迹”的4个学童撤回国,“以国家有用经费豢养若辈,前功已尽弃,后患何可胜言!”(同上)

  而在美国,中国学童在棒球、橄榄球、冰球、篮球、足球以及演讲、跳舞方面,都崭露头角,引人瞩目。

  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喜欢上了这些中国孩子,认为他们道德高尚、教养极佳,礼貌端正,擅长体育,聪明好学,生气勃勃,成了“中国最具魅力的展示”。

  (学童晚年合影)

  然而,中西差异太大,事与愿违,最终,在1881年6月8日,清府向皇帝呈递奏折,将留美学童全部撤回了。

  “查该学生以童稚之年,远适异国,路歧丝染,未免见异思迁……已大失该局之初心……相应整饬下南北洋大臣,趁各局用人之际,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

  ——《奏请将出洋学生一律调回》奏折

  (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