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_AI数字人40秒写完高考作文,技术赋能的极限在哪里

  如果AI数字人与高考考生同场写作文,谁会胜出?

  今年高考期间,一则AI数字人写高考作文的话题就悄悄爬上热搜。由百度推出的数字人度晓晓,作答了全国新高考Ⅰ卷题为《本手、妙手、俗手》的议论文,该作文引发大众关注,曾担任北京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的申怡老师给出了48分的成绩。据介绍,根据历年情况,获得48分及以上作文成绩的考生,仅占不到25%,也就是说,度晓晓的作文分数已赶超约75%的高考考生。 

  度晓晓写出的高考作文,不但分数超越了大部分考生,而且有着极高的效率。据说她仅需40秒就能根据作文题创作40多篇文章,可谓既快又好。从机器人新闻、机器人诗歌,再到此次的数字人高考作文,人工智能技术对文本创作的突破,不断升级进化,抵达了新的境界。有人评论,AI创作元年已来。 

  相较于诗歌与新闻写作,AI作文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诗歌与新闻,通常来说都有固定的要素、模板与格式,AI把素材填充进去,就可以大体成文(诗)。而作文则复杂得多。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不仅需要良好的文笔、缜密的逻辑、丰富的想象力,还要体现一定的思想与价值观。换言之,作文其实是一种更高级的文本创作,需要骨架的形制,更要有饱满的血肉。 

  从这个要求来看,这次度晓晓创作的高考作文《苦练本手,方能妙手随成》,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本创作试验。文章不仅紧扣主题,行文流畅,而且逻辑严密,善用修辞,引经据典也不落俗套,比如对韩信、爱因斯坦的引用,既符合中学生的学识水平,也相当恰切,体现了不俗的写作功底。 

  自从AI尝试文本创作以来,舆论场上就有一种声音认为:文学创作要抵御技术的宰制,把AI当成了闯入者。固然,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个演绎的过程,是个人感情与文字技术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短时间内很难被技术创作取代。但文学创作是没有边界的,整个人类创作的进化史,就是一部不同主体、体裁不断加入的过程。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某种程度上进入一种技术主宰的时代,这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种背景之下,AI介入内容创作,是历史的趋势,也是当下的必然。 

  技术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去年元宇宙成为互联网革命的新显学,今年,Web3.0又闯入舆论场,成为爆火的概念。对于技术的成长性及其开拓出的新前景,我们应该用一种包容鼓励的心态去看待。“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独到心得,但在内容需求比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巨大的当下,AI创作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路径。 

  实际上,AI写作在创意产业层面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譬如在新闻、广告、设计、绘画、游戏等领域,用户每天消费的内容不断增加,但是靠人力创作已经很难满足需求的增长。这个时候,能够独立完成相关创意性工作的内容生产者就极为重要。尽管当下AI创作还比较初级,但如果这个产业能够不断深耕迭代,AI创作的规模化利用也许并不遥远。 

  学者张笑宇在《技术与文明:我们的时代和未来》提出的一个论断,其实可以与前述判断互为印证。他说到,“机器取代人的那一天并不会到来,但是我们已经很明显地看到,人类社会中的大量成员正在与机器共生,或者说,依赖机器。这不只是指我们现代生活的便利条件,而是人本身,包括我们的人生选择、职业规划和情感寄托在内,都已变得与机器密不可分。” 

  的确,人与技术、机器的结合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密,这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一个共生共荣、以合力达成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度晓晓的高考作文,从内容创作层面看,已经实现了从PGC/UGC到AIGC(AI创造内容)的跨越式转变,但更大程度上,这描绘了技术进步提升社会生产效率的广阔前景,而这是关乎人类未来的根本性命题。 

  (作者 汉卿)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