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他们在实验室这样“缉拿”病毒

导 读

随着新冠疫情多点散发,48小时内的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成为大家外出去往公共场所的必备“通行证”。每一份核酸检测结果的诞生地,便是核酸检测实验室。在这里,核酸检测员们直面病毒,认真严谨地提供最真实可靠的检测结果。

环环相扣 揪出病毒

早上8点多,海淀区上地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收到了4000多管需要进行检测的样本。检测员王蕾在接收样本后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核对、编号等工作。

王蕾:“有人专门收取来自各个隔离酒店还有我们日常检测的一些采样标本。把标本接过来之后,我们就要给他编号,收集好信息,分清楚鼻、咽拭子采样还有环境采样,然后我们做好标记。”

检测员整理、核对样本/上地医院供图

上地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是海淀区唯一一家区级核酸检测基地,目前每天的检测量大约6000管到10000管。

进入实验室,就是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实验室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一区负责试剂配置,二区负责从接收样本到提取核酸等工作,三区是扩增出结果的地方。

一区主要工作就是给二区配置试剂。检测员钟莉说,配置试剂虽然不复杂但是耗时长,考验眼力和手力。

钟莉:“它并不是个很复杂的工作,但是因为数量实在太大,全手工操作,并没有机器辅助。这个管非常的精细,小的只有11微升,相当于1,000,000分之一升,所以我们每个孔加完了都要仔细去回看一遍。”

配置试剂/上地医院供图

配置好的试剂将会通过传递窗送入二区,它将在检测中起到很大作用。

钟莉:“它是辅助于扩增的,把我们提取出来一点点的DNA物质扩增,多到我们机器能够捕捉到它。”

二区需要和样本直接接触,因此检测员们要做好三级生物安全防护,穿好防护服、佩戴N95口罩、护目镜、面罩、双层乳胶手套、防水靴套。

在二区,做好接收的样本被整齐的码放在96孔的实验板上,其中有4个孔是作为对照的实验孔,剩下的92个孔是正常的样本孔。王蕾说,这也就代表着,检测并不是一个一个来做,而是92个为一组,一板一板进行。

王蕾:“排好板子,传递给我们的搭档,在生物安全柜里面进行加样。加样就是从每个采样管里提出300微升液体,然后加到深孔板里。加完样之后把深孔板放到仪器上提取核酸。核酸分离出之后,我们再把核酸从深孔板里提出来,放入一区配置的试剂中。”

92个样本为一组/上地医院供图

处理、提取样本的过程需要手稳心细,不能有一点错漏。加样的过程中需要检测员们不断的拧开样本试管上的盖子,为了防止遗洒,盖子都盖的很紧。一天上千次的拧盖动作,即使戴着塑胶手套,手指也还是会拧到肿胀、磨出水泡。

王蕾:“我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加样还挺慢的,都要双手拧盖。现在加的多了,都练成了单手拧盖,提高了我们的加样速度。但成千上百次的做同一个动作,觉得手指都有点僵硬了。因为盖子在采集的时候都盖得比较紧,我们在拧盖的时候确实有些费力气,单手操作的话需要更加用力,所以手指都会有些肿。”

测检测员在进行加样/上地医院供图

核酸是生物细胞中的重要遗传物质,每种病毒都有独特的核酸序列,可用来确定病毒是否存在。完成提取核酸并加入扩增试剂后,样本会被送往三区。三区内主要的工作是进行扩增循环和结果的判读。

11台扩增检测仪同时工作,高速运转着。检测员郭丹丹一直关注着电脑屏幕上出现的一条条基因线,进行着结果的判读。她说,三区,是精神压力最大的地方。

郭丹丹:“只有一条S形内标线,就是阴性的。如果出现两条或三条其它基因的S型曲线,就代表着可能出现了我们想要检测的新冠病毒核酸的基因片段。每次看到这一板92个标本曲线都是正常的,就会特别开心,就可以告诉我二区的同事这一波标本是正常的,可以发送走了。如果是异常的,也要立即告诉他们赶紧去复核。经过三遍复核都是异常的话,我们会把这个样本送到疾控中心再去复核。”

检测员要关注基因线/上地医院供图

从接收样本到出结果,大约是4~6个小时,没有问题的阴性结果,将由二区的检测员进行上传,之后进行核酸检测的市民就可以在健康宝上查询到结果。

郭丹丹:“咱们市民去采核酸时,每个试管上都是有信息码的,信息码关联了市民的身份证号。我们把信息码上传到可以和健康宝导入的信息系统里,提交了之后,检测核酸的人就能够在手机上看到结果了。”

直面病毒 不惧风险

核酸检测目前是新冠肺炎的主要筛查手段之一,也是确诊的依据之一。这是一项技术要求高、风险大、繁琐细致、手工操作环节多且量大的工作。郭丹丹表示,虽然机器已经能够节省许多时间,但许多精细的步骤,必须由人工来完成。

郭丹丹:“我们有可以进行加样的仪器,但是机器的敏感度还是要低了很多。比如采集的鼻拭子比较粘稠,机器可能没有吸上来,但是它会默认吸到了。所以仪器还是没有办法代替人,我们自己手工加的话就比较准确。”

精细活需要手工完成/上地医院供图

而每一次进行样本处理和提取,都可能是一次与新冠病毒的近距离接触。王蕾说:

王蕾:“因为都是液体,有的时候打开试管会产生液体飞溅,有可能就会溅到护目屏上。管子在运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上下颠倒,那么盖子上可能也会留有一些液体,所以这也是我们需要小心的。因为我们在二区接收到的有可能都是高危的样本,比如说它可能是密接或者可能就是患者本人,因此需要我们格外注意防护。”

二区检测员风险最大/上地医院供图

为了保证安全,实验室里的每个操作房间,都有几道大门重重“设卡”。每个工作区域的人员、物品等全都是独立的,甚至连空气都是独立的,并且通过三级过滤稀释了空气中的气溶胶。用来交接的传递窗也只能正向传递,一次只能打开一个。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尽最大程度降低对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也尽最大程度保证安全。

王蕾:“每一个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并且我们必须严格的做好防护,做好每一个步骤。因为一旦其中一个步骤产生错误,那咱们最后就可能得不到最正确的结果。在防护过程中,一旦忽视了一个防护的点,有可能就会造成感染的风险。不仅自己会被感染,而且也会影响整个实验室的伙伴。”

传递窗只可正向传递/上地医院供图

再快一点,就有更多人放心

接触到样本的二区和三区都是负压环境,长时间在负压环境下工作,耳膜会感到不适。而鼓风机带来的噪音,让检测员们要喊着交流。

郭丹丹:“耳膜有点不舒服,我们也都是穿着防护服密不透风,比较闷热,也会有一些噪音的干扰。”

钟莉:“生物安全柜是有抽风机的,只要你打开就会有‘轰轰轰’的声音。然后就是提取机器的声音,机器在提取的时候会有很大的声响。大家说话得比较大声,要不然就得离得很近。”

从4月26日新一轮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核酸检测量激增,检测员们通常一忙就到了凌晨,甚至一抬头,才看到天已经亮了。郭丹丹说:

郭丹丹:“很多人发现自己的核酸报告为什么是凌晨3点、4点发出的结果,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刚上传结果,我们还在工作。”

工作到凌晨已是常态/上地医院供图

连轴转已经成为了检测员们的常态,疲惫挂在每个人的脸上。但王蕾觉得还可以再快一点,只有他们快了,就有更多的人能尽早拿到结果。

王蕾:“身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心里还是比较想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比如一些患者需要持有48小时核酸,快递小哥、外卖员,还有一些冷链的工作人员,他们都是需要长期做核酸的,我们真的很想努力的快点给他们出结果,让他们安全的去工作。同时,也非常能理解被隔离的人想快点出去,回到正常生活的状态。所以我们很想尽力的快点去完成核酸检测任务,让大家都能快点拿到核酸结果,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疫情还未结束,检测员们的工作还要继续。他们与病毒“过招”,与风险博弈,为疫情防控筑起坚实屏障。

转发!

致敬所有坚守防疫一线工作人员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苏婉、戚天、主编程艳

来源: 北京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