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与白求恩一起做手术的人走了!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我国胸外科奠基人辛育龄逝世

  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辛育龄,走了。

  6月8日,「中日友好医院」官方发布消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辛育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7日22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曾在战火中同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不惜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

  作为首任院长,辛育龄曾主持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工作。然而中日友好医院开院后不久,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做了一名普通的外科大夫。

  从1947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外科大夫开始,辛育龄整整60年没有放下手术刀。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

  曾主持中日友好医院筹建

  辛育龄的从医选择,与白求恩有着不解之缘。

  1921年,辛育龄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抗战之初,战地医务人员匮乏,十几岁的辛育龄被抽调去冀中军区卫生部学医。1939年,他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

  白大夫无数次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坚持为伤员做完手术。耳濡目染下,辛育龄萌生了学医报国的念头。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艰难起步,胸外科几乎一片空白。

  1956年,辛育龄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个能够改变人生际遇的机会向他招手:留在部队可以当军官,专门接诊军队病员。但他一心想为更多病人做手术,便毅然选择了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组建胸外科。

  从1958年到1980年,他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他还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指导40多所医院建立了胸外科。1954年到2004年间,他共完成胸外科手术1.5万多例!

  一个医、教、研合一的胸外科体系逐步成型,一所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也在首任院长辛育龄的主持下成功筹建。

  一根针麻醉震惊世界

  要让曾经几乎空白的胸外科迎头赶上,他日夜思索着一切减少患者痛苦的方法,向各种「未知」发起挑战。

  有人说开胸手术创伤太大,不适宜做针刺麻醉。为了探明效果,辛育龄竟在针麻状态下实施自己的急性阑尾炎手术!

  胸部手术需扎16针,由4个大夫在术中不停地捻动。「这么复杂的操作,如何能够推广?」辛育龄用镊子夹自己的皮肤,运用优选法对每个穴位进行痛阈测试,终于在前臂外侧找到了镇痛效果最好的穴位。

  1970年,辛育龄主刀实施了首例运用一根针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震惊了针麻界。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特别要求参观这一手术。访华团成员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全身麻醉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的手术,辛育龄用了72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了,而且病人全程神志清醒,平静自如。

  辛育龄先后做了1400多例针麻肺切除手术,成功率高达98%。针麻手术推动了我国针灸镇痛原理的研究工作,为中国针灸疗法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辞去院长职务,做回普通大夫

  上世纪80年代,辛育龄又做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决定——中日友好医院开院后不久,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做了一名普通的外科大夫。

  从1947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成为外科大夫开始,辛育龄整整60年没有放下手术刀。

  他对病人有多亲?

  安慰病人在先,决不冷言冷语;明明可以出挂号费更高的特需门诊,却坚持只出挂号费低的特需和普通专家门诊;想方设法为经济困难的病人省钱,甚至为他们承担医疗费……

  就连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方案里,他都坚持保留了供病人散步的花园。

  不少已被放弃的危重、难治病人,却因辛育龄尽力收治和精心疗护获得新生。

  为了病人,辛育龄为何不惜一切代价?因为「和工程师不一样,医生手中的产品是人,人死了不可复生」。

  辛育龄身上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可贵品质,被众多青年医护人员当作「人生指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