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石家庄非遗购物节丨岁月錾刻匠心传承,灵寿青铜器铸就时代记忆

  多彩石家庄,非遗美流芳。由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石家庄市桥西区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承办的石家庄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多彩石家庄•非遗购物节”活动6月5日火热开启!活动以石家庄市桥西区为主会场,围绕非遗工坊、老字号等重点对象,全市各县(市、区)协同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通过网站、、微博、抖音、快手等各类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直播、展演等形式,集中展示石家庄各类优质非遗资源。

  自6月5日至6月18日,活动将每日推出一张精美海报,展示石家庄的非遗项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感受非遗的无穷魅力,共享非遗之美。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是指雕刻蜡型、涂壳制范、脱蜡、烧烤型壳、化铜浇铸、清砂、打磨、抛光一条龙的生产工序。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源自清朝光绪年间,传承于灵寿县青廉村王三妮家,祖辈早先挑担走街串巷,生火打铸铜壶、铜盘、铜勺、铜鞋拔子、铜烟锅、铜铺手、铜蜡台之类器物,后来不断发展,技艺日臻成熟。古老的工艺是用胶泥制模、用沙土制范,该项目沿用了战国时期古中山国的青铜铸造方法,制模、范用的是村北特有的慈河水淤积而成的淤泥土。

  第四代传人王三妮,自幼随父和泥打型学铸造铜器,并把父亲知道的各种技术工艺都记在了心里,在实践中研究发展,推陈出新。如今该项目采用石蜡造型制模,用玻璃胶水、石英粉、石英砂制壳作范。具体程序是用石蜡雕成模型,再用玻璃胶水加石英粉调成粥样糨糊刷在雕好的模型上,再涂撒上石英砂,经过硬化、晾干后再涂玻璃胶水再撒石英砂,像这样反复数次,模型里外就形成一层厚壳,拨出倒口将壳内的石蜡蒸出,这时壳内的蜡型就变成了空间,再将空壳装入窑内烧至800度左右,出窑后将化好的铜液倒入型腔内,等冷却后再把型壳砸掉,石蜡型变成了铜器,进行清砂、打磨、抛光,就成为一件光亮的青铜器了,这也是家传的传统技法之一。

  1999年王三妮的青铜器鼎、壶、兽参加了河北省首届民间博览会并荣获三等奖。2006年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以此记录广大老百姓对国家免除农业税的喜悦之情,轰动全国,现在此鼎收藏于中国农业博物馆。2009年王三妮利用古老工艺和新工艺相结合的方法,铸出了重两吨、高两米的“中华尊”,2010年又铸成“五千年文明尊”。2019年灵寿县建成青铜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馆藏展品400多件,每年接待许多游客参观游览。

  青铜器在古代称之为吉金,子子孙孙永宝。可记载国家重大事件,耐腐蚀、好保存,保存期可达几千年。每一件精美的青铜器都有很高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都代表着一个时代,述说着一个故事,这就是青铜工艺的魅力所在。(编辑曹秦雨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