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卫星行业深度报告_卫星遥感商业化启航

(温馨提示:文末有下载方式)

核心观点:

近年来全球遥感卫星发射次数大增,技术成熟推动全面商业化进程。2015 年起全球遥感卫星发射次数大幅增长,由 2014 年的 17 次提升至 2018 年 的 123 次。卫星遥感全面商用化是推动产业高速发展的主要因素,Skybox Planet Labs 等初创公司推出的庞大遥感星座计划陆续进入密集发射期。卫 星遥感早期的商业化主要由政府需求牵引,涌现了 Digitalglobal、Airbus D&S 等老牌巨头,但受制于上游制造和发射成本高昂、中游数据采集精度 有限、下游大数据处理效率低下,产业未能完成向商用和民用领域的有效 拓展,导致卫星遥感成为“通导遥”三大领域中唯一上游产值高于中下游的领 域。但是近年来随着小卫星组网、可重复运载火箭、星载设备、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成熟,发射成本、数据精度、服务效率三大指标显著改 善,催化了商用需求的释放,带动产业步入高增长通道。

政策支持、规划落地,我国的卫星遥感商业化正式启航。我国遥感卫星在 发展早期主要由国家机构运营,专项计划驱动的发展模式依赖国家单一投 入,科研和公共性质的任务需求也无法对产业形成有效带动,因此商业化 发展落后于国外。2015 年《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标 志着我国正式启动了亚米级的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商业化运作进程,2019 年《民用卫星遥感数据管理暂行办法》发布,明确了光学遥感不优于0.5米的公开标准,为商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同年,中央印发《关 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到 2020 年基 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一张图”

地方性“一张图”项目陆续启动,卫星遥感商业模式走向成熟,全国推广空 间大。“一张图”项目是以遥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驱动的综合性智 慧服务平台,为国土规划、交通、气象、环保、地下管线等需求提供打包 应用服务,卫星遥感产业贯穿项目始终。从 2012 年北京市环境遥感与地面 监测“一张图”关键技术研究及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启动,到2019年珠海市 “绿水青山一张图”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完成招标,这种基于政府与民企合 作的卫星遥感商业模式已走向成熟。在全国”一张图”的整体规划下,北 京和珠海模式有望快速复制。根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规划,2020 年地理 信息产业总产值目标 8000 亿,产业将保持年均 20%以上的增长速度。

报告内容:

1 卫星遥感商业化大步迈进

1.1 卫星遥感概况

遥感是指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 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遥感具有可大面积同步观测、时效性、 周期性、数据综合性等技术特点,不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可及时方便地获取各种资料,具备较高的 军事与社会经济效益。

遥感作为一种空间探测技术,发展至今共经历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三个阶段。遥感技 术最早建立在 20世纪 20 年代摄影测量的基础上,并伴随光电技术,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 展而逐步提升。1858年使用气球从空中对地面进行摄影,1903 年飞机问世以后便开始了航空遥感 的第一次试验,揭开了现代遥感技术的序幕。1972 年美国发射了第一颗陆地卫星标志着航天遥感 时代的开始。两次世界大战对遥感技术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航空侦察在二战军事计划中提供了 大量的战略战术信息。过程中,光电技术使得遥感技术可以实现数字化呈像,摆脱照片成像;空间 技术发展使得在航空航天平台上能够装载性能更强的遥感设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化成像 的数百个波段数据处理得以实现。

卫星遥感已发展成为地理测绘行业最主要的遥感观测方式,其优势伴随技术进步愈发凸显。地面遥 感和航空遥感与卫星遥感相比,最大的优势是空间高度、机动性强,从而带来分辨率和时效性高的 优点,但相应的在观测范围、重访周期劣势明显。近年来随着光电设备精度的提升、低轨小卫星组 网的发展,卫星遥感在幅宽、重访周期和空间分辨率三项关键指标中获得重大突破,很大程度上弥 补了相对于航空和地面遥感的传统劣势。此外,卫星遥感存在的另一大劣势高成本,也伴随商业发 射的成熟而获得改善,卫星遥感已逐步发展成为地理测绘行业最主要的遥感观测方式。

遥感卫星主要包括光学成像卫星和雷达成像卫星两种,光学成像卫星需求较大。光学成像卫星携带 可见光、红外和多光谱等遥感器,最大优点是分辨率高,但由于是被动遥感,因此在弱光环境下无 法工作;雷达成像卫星携带合成孔径雷达等遥感器,由于是主动遥感,因此可以胜任全天候工作。 截至 2017年 8 月 31 日,在轨遥感卫星数量为 620 颗,相比 2016 年 8 月 31 日的 376 颗增加 244 颗。其中光学成像卫星占比 52.7%;雷达成像卫星占比 7.3%;红外成像卫星占比 1.1%。其中光 学成像卫星数量同比上年的 165 颗增长接近一倍,是遥感卫星的数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

高光谱遥感是现代遥感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其产业化应用推动了定量遥感时代的到来。高光谱遥 感利用很多很窄的电磁波波段从感兴趣的物体获得有关数据,使本来在宽波段遥感中不可探测的物 质,在高光谱遥感中能被探测。如:(1)蕴含着近似连续的地物光谱信息,分类中可以采用基于地 物光谱数据库的光谱匹配方法,可用于特殊目标的精确识别,如军事目标、违法作物等。(2)高光 谱数据能够探测具有诊断性光谱吸收特征的物质,使得对植被、水体、土壤等地物进行精准定量分 析成为可能。我国高度重视定量遥感尤其是多角度高光谱遥感的发展,在 973 和 863 项目中均制 定了相关计划。2018 年“珠海一号”02 组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高光谱卫星的发展正式步入商 用化阶段。

1.2 商业化有望释放中下游巨大需求

卫星遥感产业链可划分为上游卫星发射、中游卫星运营与数据分发、下游数据加工、软件支持等价 值增值服务。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星载设备、卫星平台、火箭制造及发射三块业务,属于技术和资 本密集型领域。中游主要包括卫星运营、大数据获取与分发两块业务,在“通导遥”三大卫星应用 类型中是对民营企业开放程度较高的,具备更强的商业灵活性。下游提供的价值增值服务有数据加 工、数据分析应用、空间信息综合服务以及软件支持等。遥感卫星产业链总体呈现出下游向商用领 域迈进,中游与物联网联系紧密,上游技术成本高的特点,产业集中度自下而上逐层提升。

上游卫星制造和发射业务增速大幅超过中下游,行业进入新一轮高增长通道。根据SIA数据,2018 年全球卫星行业的卫星制造端收入为 196 亿美元,同比增长 26%,卫星发射服务收入为 62 亿美 元,同比增长 34%,卫星服务收入为 1265 亿美元,同比下降 1.7%,地面设备收入为 1262 亿美 元,同比增长 5%。综合来看,2018 年卫星行业上游增速显著提高,大幅领先中下游增速,预示 着在商业航天的推动下,行业有望进入新一轮的高增长。从2017年新发射卫星根据任务类型分类 情况看,地面观测卫星几乎占据了一半的数量,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动能。

遥感商业化进程落后于通导领域,伴随商用技术成熟未来中下游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整体来看,卫 星行业中下游产值远超上游,无论卫星通信还是卫星导航均在商业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相比 之下,商业遥感的上游产值却高于下游,与行业整体情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原因在于遥感的商业 和民用客户群体未能有效拓展,大数据传输量和定制化的客户需求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但随着低轨亚米级小卫星和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成熟,这一制约将不复存在。目前商业遥感发展 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中下游空间十分广阔。据美国航天基金会估算,2013-2022 年间遥感卫星 制造业收入总计约为 358 亿美元,数据和增值产品收入将达 377 亿美元,10 年间卫星遥感产业下 游产值将超过上游。

遥感卫星优势明显,应用场景广阔,商业化潜力大。陆地遥感卫星轨道高度可达910千米,一张 卫星图像覆盖的地面范围可达3 万多平方公里,约等于我国海南岛的面积。我国只需要 600 多张 卫星图像即可全部覆盖。卫星遥感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且不受高山、冰川、沙漠等地面及 恶劣条件的限制,获取的信息量也较大。因此遥感可应用于较多领域,如农业、林业、地质、地理、 海洋、水文、气象、测绘、环境保护和军事侦察等。未来商业遥感应用领域中,商业航天用户将会 占比 70%以上,商业航天未来可期。

1.3 近年来遥感卫星发射次数显著增长

全球遥感卫星发射次数快速增长,预计到 2024 年商业遥感卫星市场规模将达 51 亿美元。全球遥 感卫星数量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越来越多的商业巨头参与到卫星发射行业,以及微纳卫星和立方 体卫星的技术的成熟。在 2013年之前,遥感卫星市场主要受军方和政府需求牵引,直到近年来Skybox、Planet Lab 等公司相继提出系列遥感卫星计划,商业用户逐步成为推动遥感卫星产业发 展的重要力量,截至 2017年 8 月 31 日,存量遥感卫星中,商用遥感卫星数量达 277 颗,占比 44.7%。 根据美国北方天空研究公司的数据,预计到 2024 年全球商业遥感卫星市场规模将达 51 亿美元,其中高空间分辨率将成为市场主体,预计占比达 75%,同时甚高分辨率数据也将有 10%左右的市 场。

美国在商业卫星遥感领域领先优势明显,中国位列第二。截至2018年全球在轨正常运行的遥感卫 星大约819颗,占总数的 39%,截止 2016 年底,美国在轨 72 颗遥感卫星,占全球 70.59%,处 于行业领先地位。同年中国在轨 6 颗,占全球总数的 5.59%,处于第二梯队,主要包括长光所的 4 颗卫星和航天世景的 2 颗卫星。在 2017 和 2018 年,我国相继发射了 19 颗和 40 颗遥感卫星,欧 比特、世纪空间等民营企业也加入了商业遥感卫星的队列。

2 政府需求引领产业发展,技术成熟推动商业化进程

2.1 国外:技术成熟推动遥感产业全面商业化

卫星遥感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萌芽期、政府拉动期、全面商业化时期,目前正处于 从政府需求驱动到商用需求驱动的转变阶段。

萌芽期:遥感卫星商业化起步于上世纪 80 年代,但发展路途并不平坦。1986 年法国发射世界首 个商业遥感卫星 SPOT-1,并成立独立子公司从事影像数据的代理销售,开启了遥感商业化的大门。 美国早先成立的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地球观测卫星公司(EOSAT)也采用此模式经营 Landsat 卫星图片。但是,受制于政府对高分辨率遥感图片商业化应用等因素的制约,民用遥感卫星的商业 活动一直未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遥感卫星商业化发展也一直不温不火。

政府拉动期:1994 年遥感政策放宽后,逐步形成了政府需求拉动下的一批商业遥感公司。美国于 1994 年放开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允许私营企业做1M 以下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国家彻底退出市场 不再发射卫星,转而通过数据采购的形式继续支持行业发展,保证每年的空间信息采购量。1994~2014年,主要为政府和军队需求拉动的遥感市场发展模式,该阶段形成了政府监管、企业 运营、官助民办的基础商业模式,并涌现出了以 digitalglobal、Airbus 为代表的欧美对地观测行业 龙头,凭借高精度大卫星和持续的收购兼并,在2016年全球商业遥感市场 15 亿美元的销售总额 中两者的市占率达 79%,几乎垄断了对地观测市场。但由于居高不下的发射和运营成本,以及专 业数据的批量加工问题,digitalglobal的营收主要来源于政府订单,优势是在发展初期可以形成稳 定的收入来源,一定程度上化解大卫星发射的高投入和高风险,但该模式同样存在市场空间有限, 业务增速较低的发展瓶颈,digitalglobal 最终于 2017 年被 MDA 公司收购。

全面商业化时期:政府驱动的商业遥感发展模式下,市场垄断严重,采购成本高昂、订购周期冗长, 只有军方、政府有能力有意愿购买遥感数据产品。直到2015年,国外也仅有 50 余颗卫星能够拍 摄高分辨率照片,即便是航天实力最强的美国仅有12 颗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在轨正常运行,商 业化推广进度缓慢。但是近年来,随着上游成本降低、中游技术升级、下游智能化发展,同时叠加 审核和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放宽,卫星遥感全面商业化的条件才真正成熟,政府以外更广阔的商用、 民用市场得以打开。

卫星遥感产业进入全面商业化阶段主要得益于上、中、下游关键技术的日益成熟。制造发射成本的 降低、原始数据质量的提高、数据加工及需求定制能力的提升,催化了商业市场需求的释放。

上游:小卫星组网技术成熟,商用化成本大幅降低。小卫星组网即单次或多次发射上百颗乃至数百 颗小卫星,组成低轨卫星星座,充分利用小卫星系统覆盖范围大,可多层次、全谱段获得目标多源 信息的特点,能够向用户提供具有精确时间和空间参考的多要素融合处理的高可信度信息。小卫星 面向中低轨道卫星应用,按照“湿质量(自身质量+燃料质量)”划分为小卫星、微小卫星、纳卫 星和皮卫星。相比大卫星,小卫星在研制周期、研制成本、发射成本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为 大规模组网和商用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航天发射商业化,可重复运载火箭降低发射成本。Space X 发展壮大以前,美国的航天发射市场 长期被波音和洛马垄断,发射成本居高不下,一般以高轨大卫星为主,小卫星发射的性价比低。在 此背景下 Space X 应运而生,在 NASA 和军方订单的支持下逐渐发展壮大,并凭借低廉的产品价 格、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可回收的一级火箭,迅速占据了美国商业航天的大部分市场业务。作为 公司核心卖点之一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能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和时间,为满足大批量、高效率、 低成本的小卫星发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游:空间分辨率及光谱波段数不断提升,亚米级及高光谱契合商业市场需求。随着对地观测技术 的进步以及人们对地球资源和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用户对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在不断提高。卫星影像的地面分辨率逐步由 10m、5m、2m、1m 提升至 0.16m 甚至更高。要实现 卫星遥感的大规模商用,亚米级分辨率及高光谱图像的数据获取能力是必须的。因此技术的升级和 政策限制的放开缺一不可。目前 DigialGlobe的 WorldView4 商用遥感卫星的全色精度已达 0.31 米,多光谱达 1.24 米,商用遥感数据的实用价值不断提高。

下游:数据加工用AI等技术替代人工,大幅提升面向多客户的服务能力。在遥感和对地观测领域, 不同成像方式、不同波段和分辨率的数据并存,遥感数据日益多元化;伴随数据获取速度加快,更 新周期缩短,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呈现出明显的“大数据”特征。因此,遥感数据的直接可读性 较差,在使用软件工具加工以形成客户可用的资源时,往往依赖专业人员操作,效率相对较低,一 定程度上制约了卫星遥感的商业化、民用化推广。但是,近年来随着遥感大数据云、人工智能等技 术的发展,对于原始数据的处理,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进行数据加工,拓宽客户群体,推动商 业化发展。

2.2 国内:政策支持、规划落地,遥感商业化正式启航

国家机构作为遥感卫星运营主体,制约了民用遥感数据的商业化。我国已经发展了资源、环境、高 分、气象和海洋五大民用遥感卫星系统,主要由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 国家卫星气象应用中心负责运营,三大运营机构均属于国家机构,缺乏数据商业化推广动力,以及 开展商业化运作的灵活机制,制约了民用遥感数据的商业化。

遥感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加大。一直以来我国遥感产 业的发展受国家政策主导,以专项计划驱动的发展模式依赖国家单一投入,科研性质的任务需求对 产业的带动效应也比较弱。因此相比国外,国内的遥感商业化发展略为滞后。近年来,国家开始重 视并大力推动航天从事业向产业的转变,从政策层面逐步放开并支持遥感产业的商业化发展。尤其 是十三五期间出台了密集的产业政策,明确光学遥感数据 0.5 米的公开标准,打破了商业遥感发展 的主要政策壁垒。

国土空间规划局着手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2019 年 5 月 9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关 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 施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第一是到 2020 年基本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年底要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基础上,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国土 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形成全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一张图”。第二是到 2025 年要健全国土 空间规划的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全面实施国土空间的监测预警和绩效考核机制,形成以 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的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第三是到2035年要全 面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十三五政策的支持叠加具体执行规划的落地,预 计 2019年将成为我国商业遥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拐点。

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市场空间大。2018 年中国地理信息产业继续稳步发展,并向高质量方向转变, 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6200亿元,同比增长 20%。截至 2018 年 6 月底,地理信息产业从业单位数 量超过 9.5 万家,其中测绘资质单位超过 1.9 万家,从业人员数量超过 117 万人。中国地理信息产 业规模稳步壮大,国际地位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龙头企业成长势头强劲、带头效应明显,转 型升级初见成效,新服务、新业态、新产品不断出现,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持续 提升,服务领城不断拓展,测绘地理信息专业就业率保持高位,国际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得益于 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增加、社会需求日益旺盛、新兴应用市场蓬勃兴起、科技创新政策与高新技术驱 动及全球地理信息市场持续增长等机遇,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 各国纷纷出台遥感卫星计划,商业模式趋于成熟

通过全球商业遥感产业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在这一高技术、高投入、高敏感的军民融合领域,要 实现真正的商业化发展,必须依赖两个关键要素:1)政策支持标准放宽,2)上游卫星制造及发射 成本降低。目前这两个关键要素已经成熟,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卫星遥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 开始建立自主可控的对地观测系统。目前,行业整体处于新一个发展阶段的起步期,不仅行业存量 玩家老树开新花,而且涌入了大批手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新玩家,相关企业相继提出 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

随着产值逐渐由上游向中下游转移,业务集中于数据获取、销售和增值服务环节的企业有望迎来市 场需求的成倍增长。根据数据自有和外来可分为两种商业模式。

模式一:公司自主设计卫星,然后委托卫星制造商生产卫星并通过商业发射完成入轨以及组 网任务,搭建好的遥感卫星星座一般由公司自己负责运营。公司主要通过提供卫星遥感大数 据产品、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等方式取得收入。卫星遥感大数据产品的价格是由数据获取成本、 数据规模(一般以面积平方公里或景为计量单位)、精度(分辨率、比例尺的高低)、加工 处理成本等要素所决定的。空间信息综合应用服务的价格是以系统开发工作量、数据规模、 空间信息生产、采购成本为基础,通过与客户商洽或参与竞标最终确定的。由于模式一企业 涉及更上游产业链,因此相对来说业务模式更为多元化,但对于资质的要求也更高。

模式二:公司不具备自有卫星系统,主要从外部获取数据。模式二公司一般拥有核心的软件 平台产品,具备“数据+平台+应用”的一体化服务能力,在数据的集成、处理、可视化以及 面向客户定制化能力等方面具有相对突出的优势。模式二公司主要可通过软件销售与数据服 务、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终端产品销售等方式实现盈利。在数据来源的多元化趋势下,模 式二公司在数据整合和一体化服务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定制产品,并且在卫星遥感、卫星定位、地面雷达网等多网合一的大背景下,形成一套全方 位的数字地球产品。

3.1 模式一案例介绍 Skysat

星座建设规划:天空卫星(Skysat)星座由 24 颗小微卫星组成,主导公司为来自硅谷的天空盒子 成像公司(Skybox imaging,以下简称 Skybox),该星座具备对目标每天8 次的重访能力,可使 卫星应用从静态图像的应用向基于时序图像的应用转变,具有时序图像、视频产品和大数据应用等 创新点与低成本结合的特点,可提供由时间分辨率较高的亚米级彩色影像和地球高清视频组成的数 据,可反映目标每日的变化情况。Skysat是小型、廉价和高效的小微卫星,其质量约 90~120kg。

星座建设进度:

1) 2013 年 11 月 21 日利用俄罗斯“第聂伯(”Dnepr)运载火箭从亚斯内发射场成功发射,Skybox 公司于12月 11日对外公布了 Skysat-1 获取的首幅图像。

2) 2014 年 7月 8日搭载俄罗斯的 Soyuz-2.1b 发射 SkySat-2,可拍摄地面分辨率(全色)为 0.9 米的图像和1.1米的高清视频。

3) 2015 发射 Skysat-3。

4) 2016 年,SkySat卫星星座正式开始系统建造,总规模在 19-25 颗。其中,SkySat-C1卫星是 该公式的首颗业务型商业对地观测卫星,与 2016 年 6月 22日由印度“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一箭 20 星发射。SkySat卫星(Skysat-4、Skysat-5、Skysat-6、Skysat-7),发射于 2016 年 9月 16号,由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制造,每颗卫星外形尺寸为 0.6 米×0.6米×0.95米,质量约为 110 公斤。

5) 2017 年 10月 31日,Planet在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将 6 颗 SkySat卫星用 Minotaur-C火箭成功送入太空。

6) 2018 年发射两颗 SkySat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7) 计划 2020年前,最终建成由 24 颗卫星组成的星座,星座重访时间优于 3 h。

卫星发射成本:“天空卫星”采用了创新的设计思路和新型成像器件,注重天地一体化设计, 使成 本大幅度降低,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系统的性能。“天空卫星”首星成本为5000 万美元,远低于 一颗传统的甚高分辨率卫星,如 WorldView-2的成本约 4 亿美元。随着“天空卫星”批量化生产, 单 星成本有望降低至2000 万美元。

小卫星平台。卫星的设计由Skybox公司完成,并委托外部企业制造。2014年美国劳拉空间 系统(SSL)公司与 Skybox 公司签订合同,SSL 公司将为 Skybox 公司建造 13 颗小卫星, 每颗卫星的尺寸约为60cm×60cm×95cm,质量约 120kg。Skybox 公司证明了 Skysat 卫星 性能好、设计合理并且经济实惠。通过与SSL 合作,该公司以大规模生产方式进一步节约了 成本,同时使公司可以专注于下一代系统的设计研发,以更好地服务于客户。

低成本望远镜。Skysat-1的有效载荷是里奇-克莱琴(R-C)反射式望远镜,反射镜由碳化硅 材料制造,采用了低噪音、高帧速率的 550 万像素 2 维 CMOS 图像传感器。与线阵推扫成 像方式不同,Skysat采用框架式推扫结构,获取多幅具有重叠部分的 2 维图像,心上进行图 像校正,采用实时 JPEG2000 图像压缩算法,然后利用合成时间延迟积分(TDI)技术在地 面对图像进行处理,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图像信噪比和分辨率,同时降低星上处理的技术 困难。

卫星应用创新。该项目的核心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应用,定期分析和数据流是Skysat 星座应用的特点。Skybox 公司提供基于网络的数据平台,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算法,发现适 于自己的应用。

Skybox 公司在满足图像商业应用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小卫星平台、低成本的望远镜,利用最新 的图像处理硬件和算法,大幅增加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发射数量及获取的图像数量,获取比静态 图像反映出来的有用价值更加丰富的时序图像,并以此建立大数据应用平台。然后,基于互联网允 许客户二次开发利用,使卫星图像应用从静态应用向动态应用分析转变,从而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 根据卫星研究公司 TMF 的估计,谷歌每年需要购买的卫星影像,成本大约在1000 万美元到 5000 万美元之间。2016 年 3 月,为了完善谷歌地图服务并帮助提升互联网接入能力和灾难救援能力, 谷歌耗资 5 亿美元收购卫星影像公司天空盒子(Skybox),并将其改名为特蕾贝拉(Terra Bella)。

3.2 模式二案例介绍 Google Earth

谷歌地球是一款谷歌公司提供的虚拟地球软件,该软件将卫星照片、航空照相和GIS 布置在一个 地球的三维模型上。Google Earth 于 2005 年向全球推出,用户可以通过一个下载到个人电脑上的 客户端软件,免费/付费浏览全球各地的高清晰度卫星图片。

收费标准:GoogleEarth共有三个版本,分别为GoogleEarth、GoogleEarthPlus、Google Earth Pro。从 Google Earth 升级到 Google Earth Plus 的费用为 20 美金/年;Google Earth Pro 是针对商用的付费升级版本,每年 399 美金。三个版本的区别在于 Plus 版、Pro 版增加了一 些譬如绘制线条/多边形、GPS 导航、统计等功能,但三个版本的全球地貌影像与3D 数据都 是一样的。额外视频电影生成模块、高精度打印模块、GIS 数据导入模块、GDT 交通计量数 据、NRB 商业中心数据均为200 美金/年。2015 年 2 月 1 日早间,谷歌宣布Google Earth Pro 软件本体免费向公众开放。

数据来源:GoogleEarth的卫星影像并非单一数据来源,而是卫星影像与航拍的数据整合。 其卫星影像部分来自于美国 Digital Globe 公司的 QuickBird(快鸟)商业卫星与 EarthSat 公 司(美国公司,影像来源于陆地卫星 LANDSAT-7 卫星居多),航拍部分的来源有BlueSky公司(英国公司,以航拍、GIS/GPS 相关业务为主)、Sanborn 公司(美国公司,以 GIS、 地理数据、空中勘测等业务为主)、美国 IKONOS 及法国 SPOT5。在卫星图像方面,美国 五角大楼每年都会给予其三大主要合作伙伴 Digital Globe、IKONOS 和 ORBIMA 数十亿美元 的资助,作为回报这些公司将卫星数据在第一时间交给五角大楼作为军事应用,而且针对某 些敏感区域在规定的时限内不允许商业化。这些公司将限制之外的影像出售,如 Google EARTH 就是 Digital Globe 的一个买主。

Google Earth 上的全球地貌影像的有效分辨率至少为100米,通常为 30 米,视角海拔高度为 15 公里左右(即宽度为30 米的物品在影像上有一个像素点),但针对大城市、著名风景区、建筑物 区域会提供分辨率为 1m 和 0.5m 左右的高精度影像,视角高度分别约为 500 米和 350 米。目前提 供高精度影像的城市多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其它地区往往是首都或极重要城市才提供。中国大陆有 高精度影像的地区有很多,几乎所有大城市都有。另外大坝、油田、桥梁、高速公路、港口码头与 军用机场等也是 Google Earth 的影像重点覆盖对象。此外,Google Earth 还可以提供全球各地的 历史影像,并具有 3D 地图定位、音频和视频录制等简化的游览功能。

ArcGIS

ArcGIS 平台软件是 Esri 公司提供给用户的一套完整的 GIS 平台产品,是世界领先的地理信息系统 (GIS) 构建和应用平台。该软件可在任何地点通过 web 浏览器、移动设备(例如智能手机和台式 计算机)来使用。目前 ArcGIS 已成为中国用户群体最大,应用领域最广的 GIS 平台。

2004 年,ESRI 推出 ArcGIS 9,构建了完善 GIS 框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软件产品:ArcGIS Desktop(专业 GIS 应用的完整套件);ArcGIS Engine(为定制开发 GIS 应用的嵌入式开 发组件);服务端GIS(ArcSDE,ArcIMS 和 ArcGIS Server);移动 GIS(ArcPad 以及为 平板电脑使用的 ArcGIS Desktop 和 Engine)。 2007年,GIS技术提供商ESRI向兰州大学捐赠了全系列无限制使用的ArcGIS地理信息系 统软件一套,总价值达上百万美元。 2010 年,ESRI 推出 ArcGIS10,是全球首款支持云架构的 GIS 平台,实现由三维空间向四 维时空的飞跃。 2014年,Esri公司为美国10余万中小学提供免费的ArcGISOnline 账户服务,每一个ArcGIS Online 的账号价值 1 万美元。 2017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与Esri中国联合推出ArcGIS 个人使用许可,这是面向个人提供的 GIS 技术服务。目前,该许可售价为 960 元,有效期一 年,到期可以续费,只在线上销售。

ESRI 成立于 1969 年,全称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公司,是世界最大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提供商,近年来始终保持其全球第一的市场占有率。ESRI 公司除了 提供 ArcGIS 平台软件以外,还为用户提供 Exelis 公司的 ENVI/IDL 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 SARscape 高级雷达图像处理软件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服务,致力于传播和推广遥感技术和应用。

3.3 国内主要卫星运营及数据增值公司

相比国外,国内商业遥感前期发展进度相对较慢,前期主要依靠专项计划拉动产业发展。但随着政 策逐步放开,以及国家对商业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国内商业遥感公司快速崛起。目前国内处于政 府拉动与全面商业化放开双轨并行的发展阶段,模式一(卫星运营+数据增值)公司主要包括长光 卫星、四维高景、欧比特及世纪空间等,其中长光卫星具备上游制造端卫星组件、荷载系统的研发 及地面系统的建设能力,欧比特具备上游制造端宇航核心元器件和部件的供应能力,以及下游数据 加工端的AI 芯片设计能力。模式二(数据增值)公司主要包括航天世景、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等, 两者不具备自有卫星平台,主要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数据整合和加工等增值服务,以及相关 软件配套。

上述7 家公司中,长光卫星、四维高景和航天世景未上市,欧比特为创业板上市公司,世纪空间、 中科星图、航天宏图申报科创板上市,世纪空间处于“已回复(第五次)”审核状态,中科星图处 于“已回复(第三次)”审核状态,航天宏图处于“已回复(第四次)”审核状态。四家已上市或 申报上市公司将在后续章节详细介绍。

长光卫星成立于2014 年,是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由长春光机所等7 个股东单位和32 名自然人组建。2015年公司一箭四星发射“吉林一号”,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先河。2017 年至今 相继发射了光学A 星、灵巧验证星、视频01~08 星、光谱01~02 星及高分03A 星,目前在轨数量 已达 13 颗,可为农林生产、环境监测、智慧城市、地理测绘、土地规划等领域提供专业服务。目 前公司已具备年产 30 颗卫星的能力,并形成了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集群。公司股 东长春光机所是中科院专业从事应用光学、发光学、精密机械和光学工程的研究所,奥普光电(.SZ)为长光所旗下唯一上市公司。

四维高景成立于2016 年,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公司主要负 责承担航天科技集团的“16+4+4+X”商业遥感卫星系统计划,即16 颗(0.5 米分辨率光学卫星)+4 颗(高端光学卫星)+4 颗(微波卫星)+X 颗(视频、高光谱卫星)。公司目前已拥有四颗高分辨率光 学卫星星座, 高景一号是我国首颗自主研制的分辨率高达0.5 米的商业遥感卫星。公司控股股东四 维测绘是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的“国家队”和“排头兵”,主要从事卫星导航、摄影测量、卫星影像 等业务,四维图新(,未评级)是四维测绘旗下唯一上市公司。

航天世景成立于2012 年,同样是国航天科技集团旗下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的子公司。公司主打 商业遥感的下游应用服务,是我国自然资源部、欧洲太空局和荷兰太空局等国内外权威机构的遥感 卫星数据供应商。公司整合了高景一号、WorldView系列等40 余颗国内外顶尖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资源,并拥有QuickBird、WorldView-1 和WorldView-2 三颗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的高分辨率卫 星的独家分发权,现已具备0.3~5m 不同分辨率任意搭配、单日全国覆盖、全球20 年0.5m 历史数 据存档的能力。

4 遥感卫星产业相关公司介绍(略)

……

温馨提示:如需原文档,请登陆未来智库www.vzkoo.com,搜索下载。

(报告来源: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天一、张颖、罗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