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李木戈执导的武侠剧《说英雄谁是英雄》成功唤起了观众对江湖久违的记忆,热度不俗,不过随着剧情的推进,有关女二雷纯的改编在追剧观众中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说英雄 魔改”的话题迅速冲上了微博热搜。事后,李木戈也分外委屈的发文回应,“一切该发生的都会发生”。
为何在内娱,IP影视化总是免不了“魔改”的质疑?“魔改”一定会影响剧集口碑吗?“改”与“不改”之间的平衡点究竟该如何把控?今天,就让我们借此机会探讨一下。
关于“魔改”,平台、演员、影视公司各有诉求
魔改,通常用来表示一部影视作品,改编后在情节、时间、人物设定等方面,与原著IP差距非常大。一直以来,“是否尊重原著”都是大家评判改编剧的一项重要标准,一旦被观众认为越过了“权力边界”,难免会遭到有关“魔改”的抨击。
不过,一部小说走向荧幕,不可避免的要面临不同媒介属性所带来的不兼容,也必然会要求创作者做出一定的改变和突破。
那么,纵观内娱IP影视化生态,所谓的“魔改剧”都有哪些不得不“魔改”的原因?
一、主题元素无法通过审查“红线”
近年来,广电总局在政策上不断收紧,涉及耽改、穿越、悬疑等众多题材,导致不少已经购买囤积了此类IP的影视公司,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必须因势调整,才能顺利与观众见面。
例如,2020年播出的由小说《掌中之物》改编的网剧《阳光之下》,原著通篇充满着暴力和血腥,男主傅慎行阴暗的心理活动,和对女主无所不用其极的残忍折磨,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显然不适宜以影视剧的形式展现。
影视化后,傅慎行改名封潇声,男主变男二,主题也从“反斯德哥尔摩”变成了“扫黑除恶”,才使得该剧最终顺利过审上线。
二、IP太过“古早”,难以贴合时代情绪
有很多经典IP的魅力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流逝,哪怕是多年以后,依旧有值得影视化的亮点。但对于这类古早小说,改编的时候就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基于时代的发展,进行映射当下现实生活的内容输出,才能引发观众广泛的心理共鸣。
以亦舒的《流金岁月》为例,“师太”的作品根植于香港文化,并且大部分距今将近40余年,有一些年代、地域带来的旧派语境和观点,势必无法与当下的观众兼容。《流金岁月》在保留了原著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把背景放置到了现代的上海,大刀阔斧改换细节,让蒋南孙和朱锁锁经历的情感挫折与事业迷茫,更符合当下年轻网友所熟悉的语境。
三、价值观不符合主流受众审美
网文是一种圈层文化产品,电视剧则要面对更多的受众,所以对于很多小说中不太符合当下普世价值观的内容,影视化改编可以提升它的眼界与格局,以《赘婿》为例,原著作为男频爽文小说,被不少网友指为“不尊重女性”,剧版则突出了“抗争命运”的精神,宁毅、苏檀儿都在努力破除世人对赘婿、对女性的偏见,打破了原著“纯男性向”的狭隘。
四、工业化门槛的制约
众所周知,越是格局宏大、想象力惊人的IP,改编起来难度越高。特别是一些男频作品,有时候几百字的“天地变色神魔大战”,改编后面临的就是无数的CG镜头与资金投入。
所以在内娱影视工业化仍旧未臻成熟的今天,很多制片方会干脆直接砍掉技术上难以呈现的剧情和桥段,宁可“魔改”也不要“五毛特效”。
五、经典IP多次影视化,已经审美疲劳
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IP在改编上也容易出现困境,“照本宣科”的内容已经拍过太多次了,例如金庸的武侠IP,“射雕三部曲”每一本都被影视化了十次以上,观众们都看腻了不说,再拍一遍也很难超越大家心目中的“白月光”。在“改与不改都会被骂”的大环境下,不如大胆创新颠覆传统,寻求特立独行的突围方式。
六、演员因素
内娱影视市场作为“演员中心制”的代表,大咖们是一个项目组盘的关键,有着强大的话语权。所以,根据男女主演国民度与号召力的差异,“大女主”剧本改“大男主”是常有的事,还有一些演员,会直接自带编剧跟组,以便于掌控剧情和人设,让角色朝观众喜爱的方向发展。
七、IP良莠不齐,不改没法拍
自2015年开始,IP改编就取代原创成为了备受平台与影视公司青睐的创作模式,毕竟人人都厌恶风险,再小的IP也是被用户验证过有人愿意看的。但是当IP的价值一升再升,甚至被行业当做必要的通行证后,乱象也就随之产生。
有很多影视公司,为了通过平台和投资人的评估,干脆去购买一些价格低廉的低质量IP背书,结构、情节、人物情感,哪一条拎出来都立不住也不要紧,有了这个“壳子”,就可以大刀阔斧的“魔改”出一部几乎是全新的剧集,这种情况在市场上不在少数。
可以说,从平台到影视公司,再到演员,IP影视化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魔改”的需求。
领悟内核,抓住亮点
“魔改”如今在追剧粉丝的口中已经算得上“臭名昭著”,但它一定是坏事吗?还真未必。
脑洞大开,打破限制,“魔改”亦有可能成为经典。
徐克执导的《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让原著中的大反派东方不败成为了主角,还与令狐冲发生了感情纠葛,仍旧没有挡住该片豆瓣8.5的高评分,林青霞一袭红衣在水中喝酒的镜头也成为了难以磨灭的经典。
王晶导演的《小鱼儿与花无缺》与古龙的原著《绝代双骄》差距甚远,却因为创造出了“江玉燕”这一令人恐惧又惊艳的反派大boss,被观众一直记到今天,念念不忘。
所以,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当观众们吐槽魔改的时候,他们吐槽的究竟是什么?
就以《说英雄谁是英雄》为例,原著中雷纯为了救温柔而遭到性侵,电视剧版情节改编并不算大,区别在于雷纯对于这件事的反应与态度,原著中女枭雄“就当被狗咬了一口”的洒脱强大不见了,导演把视角换成了展现一件美好的东西被打碎,强调惋惜与悲惨,反而被书粉认为让雷纯失去了不同于一般女性角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由此可见,对于原著粉来说,他们所谓的“魔改”,不一定是剧情有了多么大的变化,而是一些在原著中有代表性的精彩桥段,耐人寻味的人设通通都不见了,“珍珠”变成了“鱼目”,可看性大减。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创作者在改编的时候注意两件事。首先,就是提前做好原著受众调研,有些闪光点能让书粉念念不忘必然是有原因的,有时候多多吸取他们的意见再决定保留什么、舍去什么、放大什么,不见得是一件坏事。
其次,IP影视化,尊重其内核精神比尊重具体情节更重要,作为编剧,一定要对原著的创作动机和思想表达有着充分领悟,否则就算一板一眼“依葫芦画瓢”,也会让观众总觉得缺少一些东西。
例如,让王倦拿下了白玉兰最佳改编编剧的《庆余年》,比起原著,该剧删改了不少书中情节,很多角色的人设也都有了明显的变动,不过王倦却牢牢的把握住了《庆余年》爽文背后的正能量内核,具有现代意识的范闲,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从独善其身到直面世界发起反抗,艰难的追求平等与自由,这种人性的光辉从小说到剧一以贯之,得到了书粉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整个市场已经进入了“降本增效”“去泡沫化”的调整期,IP影视化也从粗放的野蛮阶段,来到了方方面面都更加完善的成熟阶段。影视公司想要避免完全负面的“魔改”,其实可以从源头就注意把控,购买IP一定不能跟风,要做好构想与评估,选择内容有利于影视开发的小说,才能避免走一些弯路。
总而言之,只要是好内容,都逃不过大家的“火眼金睛”,“魔改”无妨,观众怕的是“瞎改”。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