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分享丨为什么孩子长大以后和父母不亲了?这3大真相,你一定要尽早知道……

  养育孩子,最令父母感到无奈的是:“我的孩子跟我不亲”。

  我们崇尚的家庭文化总是强调“父慈子孝”,孩子身上的这种“冷淡”无疑让我们难以接受。

  认识一位妈妈,就深受这个问题的困扰。

  她的女儿自从去外地上学之后,跟她的联系就少了,很少打电话、开视频,毕业之后,就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工作。

  她也尝试主动亲近女儿,但孩子始终都冷冷淡淡的。

  她有点失望地说:“女儿对她养的猫,都比对我这个妈妈要上心。”

  这位妈妈的苦恼,很多家长都曾经历过。

  不知什么原因,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种距离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而这一切,很难用一句“孩子不孝顺”来解释。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变糟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在孩子童年里,即使父母不是故意,有一些行为、言语确实伤害了他。童年是培养亲子关系的关键时期,做不对这几件事,孩子很难和你亲近起来。

  01

  孩子长大和我们不亲

  是因为我们错过了最重要的陪伴时光

  前几天,有位朋友因为孩子一句“不要妈妈”而伤心,5岁的儿子,晚上不要她陪睡,吵着要奶奶。

  原因很简单:孩子以前都是和奶奶睡的。

  刚生完孩子那会,孩子晚上特闹腾,她没什么带孩子的经验,常常折腾得她睡不好觉。

  老人家看着心疼,就把孩子抱回自己房间哄,一来二去,她也习惯了。

  加上产后她还要工作,经常出差,陪孩子的时间也少,最后也任由这种状态持续到孩子5岁。

  结果孩子从小就是跟爷爷奶奶特别亲,偶尔白天他也会黏着妈妈,但一到晚上,就死活不要她。

  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个女孩,从小跟着奶奶长大,长大之后,与父母的关系就像隔着一道墙。

  她不是不爱父母,而是真不知道如何和父母相处。

  但她对奶奶特别孝顺,小时候经常对奶奶说,等她长大了、赚钱了就让奶奶过好日子。果真,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就交到了奶奶手上。

  在这两个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爱都很简单,小时候,谁陪伴他的时间最多,他就最粘谁、对谁好

  第一个故事中的妈妈还有机会挽回,但第二个故事的父母却无法再给孩子任何亲密感。

  老人们常说:孩子小,谁带都一样。

  于是很多父母因为现实原因,便舍弃了这段时间的陪伴。

  实际上,0到6岁,是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他们对母亲有着天然的依恋,这个时期,肌肤的接触和情感的交流,对孩子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孩子就是从这种亲密关系中获得爱、信任与安全感。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提到:“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的基础。”

  所以,孩子越是小,反而越是需要父母花时间和心思去陪伴他,哪怕因为生活,爸爸妈妈无法自己带孩子,但也要努力提高陪伴的质量,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光。

  在孩子黏着你、离不开你的时间, 尽量满足孩子的早期依恋,这样才能建立起亲子之间早期的亲密感。

  02

  孩子长大和我们不亲

  是因为我们总是无视孩子的痛苦

  成功让一个孩子对父母从信任到失望,再到冷漠,父母只需要一直轻视他的痛苦。

  前几天,看到一个令人心疼的视频。

  有位母亲不小心给女儿剪了一个很丑的发型,女儿特别伤心,一边痛哭,一边愤怒嘶吼。

  母亲却大笑着拿起手机拍起了视频,并放在了网上。

  母亲肆无忌惮的笑声和女孩的哭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最后女孩气得摔门而出。

  短短16秒,可以深深感受到孩子的绝望。

  有时候,父母太把孩子当孩子了,很少真正地重视他的感受。

  然而,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是由于他们正处于情绪和精神格外脆弱的时期,很多难以消解的复杂情绪存在于他们小脑瓜里。

  在童年早期,他们会毫无保留地表达这些情绪,然而因为不被理解,总是被否定,孩子渐渐失去了对大人的信任。

  为什么很多孩子宁愿在网络上和陌生人分享秘密,也不愿意对父母说?

  就是因为孩子知道:

  大人总是会轻视他的痛苦,认为他的感受不重要,更不会理解他的喜好。

  比如:

  孩子拿压岁钱买了最喜欢的盲盒,大人批评他:“你钱多了没地方花?”

  孩子害怕做核酸,大人不耐烦地吼:”别的孩子都不怕,就你怕!”

  孩子考了个好成绩,大人不夸奖,反而警告他:“你不要飘。”

  如果一个孩子的感受总是被忽略、被误解,他就无法对父母坦诚,在父母面前也会越来越沉默。

  最后的结果是,家长们认为孩子什么心里话都不愿对我们说;而孩子们认为:你们永远都不懂我。

  03

  孩子长大和我们不亲

  是因为一张“刀子嘴”掩藏了所有的爱

  孩子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恋,我们常常把这称为“血浓于水”。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孩子与父母的亲疏,并不完全由血缘关系决定,它也需要认真经营。

  很多孩子跟父母不亲,不是没有爱,而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感受不到。

  在这样的家庭里,大人说话常常不注意语气,说话总是带着讽刺、不耐烦、命令、否定、嫌弃、打击......

  明明担心孩子天冷着凉,说出口的却是:“为了好看,穿这么点衣服,谁看你啊!“

  明明想让孩子放学早点回家,说出口的却是:“下次再回来这么晚,你就待在外边别回来!”

  明明心疼孩子摔倒受伤,说出口的却是:“活该!看你以后还敢乱跑!”

  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而且皆是暗伤,刻在孩子的童年记忆里,浇灭了孩子对父母亲近的所有热情。

  在某档综艺节目里,一个11岁的男孩沉迷电子产品,不愿和妈妈交流。

  妈妈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时说道:最大的原因,应该是我儿子想跟我说什么话时,我总对他说:“你别说了,行了你就听我的。”

  当父母用最简单粗暴的语言去回应孩子,实际上就是在把孩子推得更远。

  童年里,孩子与父母这种糟糕的沟通模式,直接导致成年后的亲子关系逐渐冷漠。

  《非暴力沟通》作者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所谓软舌无骨,却能碎心,就是这个道理。

  一段高质量的亲子关系,父母一定要具备“好好说话”的能力。

  来源丨钱志亮工作室(id:qzlgzs)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