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位于大娄山山脉东部的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绥阳县6个乡镇12个村和1个原国营茶场,保护区总面积达39.35万亩(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2.9万亩),保护区有社区群众2723户12043人,由于历史等原因,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群众生活在保护区核心区,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近年来,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认真推动林长制落地落实,森林资源管护和社区发展成效明显。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17年以来,保护区充分利用区域内五倍子树(盐肤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帮扶村宽阔镇红河村大力推动中蜂养殖和“五倍子+”林下经济复合产业,构建起盐肤木花养蜂产蜜、人工挂虫袋复叶结倍、林下培育中药材和食用菌的“五倍子+”集成增效创新模式。5年来,保护区共协调资金41万元,支持红河村发展盐肤木种植2200亩,养殖中蜂106箱,培植苔藓2.25亩、盐肤木苗木10亩、金银花苗木0.3亩。

  2021年,红河村采蜂蜜340公斤产值10.2万元、培育五倍子蚜虫1.5万袋产值3万元、培育苗木3万株产值3万元、收购干五倍子48吨产值120万元,采集五倍子7吨产值17.5万元,全年实现村级资金积累逾150万元。如今的红河村,已从贫困村、空壳村摇身变成绥阳县乡村振兴示范村,带动了保护区周边镇村广泛发展五倍子产业。

  2022年,宽阔水保护区得到省林业局1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支持,将以发展五倍子和中蜂为重点,辅以中蜂及蜜源林植物调查研究,持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林区群众。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保护区内群众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也让他们理解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内涵,林区群众开始主动参与生态保护工作,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更好保障。一方面,保护区内鸟类资源进一步丰富,从5年前的171种增加至217种。另一方面,保护区黑叶猴种群不断增长,从1995年的80只增加到现在的约29群195只,黑叶猴的分布区域也从核心区向缓冲区和实验区扩散。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