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社交是个什么鬼?独立IP是个什么鬼?“以文会友”让二鬼成一鬼

戳穿“六度人脉理论”的外衣

1、我压根就怀疑中国有没有所谓的“职业社交”。历数一下近十年来涉及过此类业务的网站,人人、大街、若邻、优士、天际,今天的90后听过的还有几个?不要和我说LinkedIn领英,你去上面发个Approach试试,看看有几个人给你回复?即使给你回复,你看看是不是一周之后了。如此活跃度,何来商业模式?

2、什么是中国式的职场社交。无非三种:仰视社交、俯视社交、平视社交。

3、你拎着礼物往领导家去跑项目,你一个PHP小白想让鸟哥(不是鸟叔哈)给你指点一二,你一个产品领域中小拿想一睹张小龙真颜,一个小粉丝追着大咖要签名。这些叫仰视社交传统的职业社交网站提出了一个极其逗逼的理论,叫“六度人脉”,意思就是一个穷屌丝只要过五个人的手,就能和女神么么哒了。见你的大头鬼去吧。最最搞笑的是,无数职业社交网站居然就据此理论建立了他们的商业模型。我勒个去!!

4、郭老师德刚就经常在段子中调侃于老师谦:我要和女粉丝睡觉,非常地理直气壮。某大咖中咖小咖组织粉丝见面会,出外讲课,和听众互动。这些叫俯视社交

5、你在工作中找合作伙伴,和同行交流经验心得,一个相似级别资质属性的人群参加的研讨会,等等等等,这是平视社交。

6、无论俯视、仰视,还是平视,作为社交的发起者,你都要明确自己的价值输出,并且要让你的社交对象感知到这种价值。那样,流程才能跑通。

7、不想做,或者不会做价值输出的社交,都叫耍流氓。你如果没价值,谁有时间搭理你?

8、上面的仰视、俯视和平视社交,大多属于生人社交领域,没有价值输出的“六度人脉”根本就是个空壳子,信任成本奇高无比,可能连第一度都跑不出去。

9、再来说说熟人职场社交。我曾经对自己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我手头需要通过人脉、朋友、跑关系等方式搞定的事情,至少有八成是可以在既有朋友圈内搞定的,我并不需要另去结识新的朋友。但问题是为什么大家的感觉不是这样,好像很多事情都需要从陌生渠道开始拓展。我举一个亲身经历的事件。我闺女是外籍,几年前要在北京借读,于是就托关系找人,我记得当时我把我认为的可能有这方面关系的亲戚朋友都找了一遍,无果。侥幸中,给我的亲表弟打了一个电话,当时我认为他是没有这方面资源,结果一周后搞定。大家注意一下哈,他是我亲表弟,是我亲娘舅的孩子,我们打小一起长起来的,就是这层关系,我竟然就不知道他有这资源。

10、于是这里就有另一个职场社交领域的悖论,或者叫难题。你有事情要解决,但一来你不知道哪个朋友有解决方案;另一层就是,有这个解决能力的朋友,他并不知道你有这个需求。除非重大事项,你总不能每一件事情都把自己好几百个朋友都过一遍吧。

11、中国职业社交圈,真正有价值的关系,没有谁会映射到网上去。你一个白手套,如果妄动这个心思,难道不怕朝阳群众吗?于是所谓的职场人脉谱系,在真正要害的地方全是一个一个的黑洞,是连不成网络的,也就没有了商业价值。至于陌生人社交,除了某Q和某陌的约炮,我看不到其他可能。

独立IP是个什么鬼?

1、IP是最近特别火的一个概念,在这里我不解释,不知道的同学自己度娘。

2、独立IP是一个一个原创内容的输出者。于是有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内容即渠道”。那啥是“内容即渠道”呢?

3、比如“罗辑思维”,是紧密团结在以罗振宇老师为核心的知识分享社群。罗胖老师具有强大的原创思维的输出能力,于是一大批有此特征、对此感兴趣的粉丝聚集为社群,并且从价值观、兴趣点等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高度统一,该群体的消费和商业属性也就梳理成功。下面只要保持核心价值的不断输出,维护该群体的活性,就可以做各种商业的尝试了。大家可以看出,这和一个网站、一个APP何其相似,无非就是聚流量,然后流量转化。而因为核心价值的高度统一和凸显,该社群的特质非常明显,无形中就已经替各路商家完成了消费群体的划分和定位,交易成本由此下降,商业价值由此体现。

4、再比如德云社,郭德纲是核心IP,虽然没有大量的互联网运作,但思路是完全一致的。围绕着相声这个核心输出,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大剧场、小剧场、相声剧、脱口秀、电台主持、拍电影、开餐馆,等等。也是一个聚流量,再变现的过程。再比如我们自己的自媒体“我可能不是猎头”,主打的就是互联网创业和职场,虽然还称不上是个IP,但核心价值已经显现,多平台运作初见成效,粉丝也成规模地开始聚集。

5、再回到“内容即渠道”这个话题,因为优质的原创内容,可以聚集一批相似属性的用户,在用户中达成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双重转化。而从整个消费群体来看,会因为各种属性和兴趣被IP们进行网状的切分,比如一个80后,他在文艺青年领域归到了韩寒旗下,知识分享领域扎在了“罗辑思维”中,搞笑逗逼领域归属了郭德纲,等等。这就是一个个的入口,他的时间碎片就被瓜分了,场景就达成了。

6、刚才我们说到独立IP和网站,和APP有着非常类似的互联网模式,但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一个IP不用养着庞大的产品、研发和职能团队,甚至运营工作都由各大平台来帮他分担,他只要专心于核心内容的输出就可以了,一样可以达成细分领域流量入口的效果。

7、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是不是和淘宝和微商的模式非常相似,淘宝店主原则上只需要关注自己的产品,他不需要去自己开个电商网站,剩下的则交由平台解决。如果说淘宝是一个实体商品的流转地,那么知识分享的流转,会是哪家来实现呢?

8、其实从14年开始,各大平台就纷纷启动了对各大IP的培养和争抢,从、微博、百度百家、网易、搜狐,到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喜马拉雅听、天天快报,连360、优酷等都不忘做一个自媒体平台。16年,各家更是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光是微博一家,就计划为内容作者带来超过4亿元的收入。独立IP不需要依托于任何一家平台,只要有原创的价值输出,各大平台就都是自己的发声渠道。只是不知道下一步,各大平台在对优质IP的争夺中,会不会提出类似“包养”的模式。我们拭目以待。

以文会友,让两鬼成一鬼

1、以文会友,是一个特别风雅特别风骚的古文人概念。意思大约就是通过一篇文章,两人相见恨晚,遂结成知音。也可以是你想认识一个人,先写上一篇文章,呈阅对方,然后面谈。

2、我们来看看在以文会友之下的古代约炮是如何达成的。一个是闺阁之中的富家小姐,一个是隔壁的穷酸书生。如果想要相识,无论是不是有共同的朋友,一度也好,二度也好,都几乎无可能。于是书生赋诗一首,至骚至柔,或咏物,或抒情,请丫鬟呈于小姐面前。小姐一看,好有才情哦,正中俺的心怀,遂开始鸿雁传书,你来我往,遂约炮成功。

3、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没有文章或诗篇,信任成本,认知成本,都高不可攀。书生想要搭上小姐,几乎绝无可能。同样,在我们的职场社交实践中,也面临相同的信任成本。我们一般都会通过熟人介绍等方式来进行背书,迅速达成信任,降低沟通成本。但这样的方式并不是时时有效,面也太窄,被动的成分大过主动。

4、于是以文会友这个古老的概念,在互联网时代的职场社交中,也许能派上新的用场。你想混一个圈子,无论是投资、创业、技术、策展、公关,都需要时时在这个圈子中发出你的声音,阐述你对相关问题的看法,渗透这个圈子的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么看到或听到这些声音的人,你在未来接触他们的时候,无疑会极大地降低你的信任成本,给你一个天然的无界限的背书。这就是我对新时代“以文会友”的一个全新解读。

5、当然,要求每个人都像独立大V那样时时拿出有价值的原创肯定是不可行的。但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提供了多种低成本的“以文会友”方式。你可以转发文章、写点小感悟、给可能的社交对象评论或点赞、参与线上的讨论、加入各种群。我们管这个叫刷存在感,是自媒体时代特有的产物,也是行之有效的社交方式。

6、举一个我自己的案例。我是做互联网咨询工作的,历年来积累了至少有大几百的高端人脉圈,但如何盘活这个圈子一直是我非常头疼的问题。虽然和很多人都是很好的朋友,但大家都是很忙的人,我很忙,他们也很忙,如果没有明确的事情要解决,我很难想象以定期的方式在当中以“你最近怎样啊”这样的片汤话来保持沟通。久而久之,不少朋友就疏于联系了,实在是莫大的损失。一个月前,我开设了公众号,定期发一些原创文章,朋友们很捧场,在各个渠道大量地转发和评论。于是一些已经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就通过这样一些文字和观点,很自然地完成了一次到数次沟通,中间也产生了大量的新思路和商业机会。“以文会友”,真是好处大大的。

7、互联网时代的“以文会友”,是一个彰显自己存在的过程。有很多原创思想的人可以形成大的IP,有一点点小感悟的也能够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自己的小IP。果真如此,职业社交也许就不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而人人都可践行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