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1935

大华·1935

长安近现代纺织工业的记忆

/// 01 ///

前世

细碎的阳光透过树枝,在“长安大华纺织厂”的石砌上映照着斑驳的光晕,大华纺织厂穿越两个世纪,历经百年沉浮,熬过近四次的毁灭性打击,终于在21世纪拨云见日、焕然新生。怀着敬畏之心,走进这历经沧桑的老厂房,见其时代之机理,见其过往之辉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华北沦陷。石家庄纺织企业大兴公司遭遇日本纺织产品的大规模倾销,仅剩陕西一处市场尚未被日本人占领,遂决定在西安建厂。1934年春天,留学日本的石凤祥临危受命,来到祖国大西北助力工业需求;11月,石凤祥带着艾衍畴、王友堂、杨春澄等八人在西安选址建厂,并最终选定在西安火车站附近的郭家圪台创建大兴二厂(长安大华纺织厂的前身)。这里北靠含元殿遗址,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图为石凤祥和他的办公室)‍在杨虎城等人的支持和多方斡旋下,购地122.86亩,次年3月初开始动工,由民族企业家石凤祥主持,苏联设计师精心设计,12月竣工投产。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所有建筑材料均从日本采购。从此,西北“第一度工业用电”带动纺织厂机床设备的顺利运转翻开历史新篇章,除了纺织厂的用电供给外,还将富余电力供给整个西京,着实在西北的纺织业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外,石凤祥在当时并不完全开放的年代里,还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先锋派”举动:在西北首次登报招聘女员工。在争议声中,中国西北工业的第一批女性职工闪亮登场。不久之后,“娶一个大华的女纺织工人回家”,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安男青年而言,无疑成了人生之大喜。大华纺织厂最初是国军的军需厂,从它诞生之初就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捆绑在了一起,在抗日战争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期间被日机多次轰炸,损失惨重,艰难求生。‍

解放后的大华,也曾是西北工业领域的领头羊,后于1996年12月被收归国有,并且改名为“国棉十一厂”,直至 2008年宣布政策性破产,随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华纺织厂成为西安青年人最喜闻乐见的地方,这里有先进的设备、开明的思想、顽强的意志、民族企业发展的缩影,更有着这做城市未来的希望。

                                                                          《one》

大华1935的承古接新

/// 02 ///

今生

有人说,西安的风中弥漫着历史的味道。在这里,不仅有底蕴深厚的文物遗产勾勒出长安情结,还有那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焕发出新新生机。从大华纺织厂吹来的昔日之风,到十三朝古都涌现的城市碰撞,大华1935在发展中用老厂房的蜕变完成了一场“文艺复兴”。民国时期的工业风光,战争年代的炮火洗礼,这些象征着兴衰荣辱的文化积淀,留存在老厂房的一砖一瓦、一管一道当中,成了大华1935最珍贵的回忆。1935项目建筑方案是由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崔恺领衔设计,项目方案设计最大程度地保留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不同时期的建筑风貌。园区整体采用“以新做旧”的设计风格,保留原有的钢三角结构厂房等特色,将纺织工业遗产、涂鸦文化墙、潮流艺术、演出剧场、现代商业等多元融合,并结合绚烂夺目的灯光设计,来实现建筑、景观及周边环境的融合。步入大华1935,首先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门口的挡车石球,彩色的涂鸦带给人不一样的视觉体验,独特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徜徉在巷道的砖瓦路上,画有涂鸦的油漆桶三五摆放,充满工业风格的星巴克、用美食书写诗经的鹿鸣峪餐厅、别具一格的艺术体验室,以及那水泥灰白的纺织涂鸦等时不时映入眼帘,随处都可以看到有年轻人拿着相机在打卡拍摄。不经意间,就漫步到了厂区正中的大华博物馆。作为陕西省首个建立在工业遗产基础上,以一个民族企业发展兴衰和产业转型为背景的新型博物馆,它用惟妙惟肖的微景观和动静结合的视频图片,在原来生产车间的位置把大华纺织厂的历史沿革、创始人石凤翔的家族生平,以及车间流水线布局、设备工艺最大限度的展示出来。无论是用很多梭子订做的长凳,还是用很多机器零件组成的墙壁造型,都体现了该博物馆的一大亮点特色:使用废弃零件。上世纪的老式电视机、带穿衣镜的高低柜、木质的硬板床和小孩玩耍的摇摇车,布置的有模有样,尽可能在微缩场景里直观地还原了当时的生活场景。展厅里还挂着一块记有蒋纬国和石静怡爱情故事的展板,他们第一次在火车上相遇,一见钟情相恋相知,并在工作中相互扶持,军国大院里生活的他们伉俪情深,羡煞旁人。此外,被称为“周末营业照相馆”的样板间,也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墙上是旧黄的海报、悬挂的红蓝自行车,高低柜上放着各色电壶,桌上摆着老式电话和车间主任的名牌,还有衣架下对比明显的一双老式绿色胶鞋和一双匡威联名帆布鞋,也不知是无心之举还是刻意为之。前承近代工业文明遗存,今集现代城市综合功能,西安人记忆中的老纺织厂,在多元文化碰撞的今天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走近大华1935,在城市的繁华中去感触更多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印迹。

                                                                               《two》

影像捕捉

/// 03 ///

                                                                           

                                                                  《three》

🔍

 one/ 师冰倩 

two/ 张威威

three/排版/许嘤心

文本图片 / all ab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