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说走就走的零成本落户。
目录
隐私、便利、体验,使用国境线外的服务可以有不同的理由
云移民:比起 90 年代初汹涌澎湃的香港移民潮,大数据时代人们一般通过修改苹果账号国籍来避免 iCloud 本土运营会带来的潜在伤害,一种说走就走的零成本落户。
——好奇心辞典
2 月 28 日起中国大陆地区的 iCloud 服务全面转移到“云上贵州”公司托管。
苹果不停地发送提示邮件,在 iOS 系统中标注“iCloud 由云上贵州运营”,但长年累月使用 iCloud 备份和存储数据的苹果用户依然别无它选——苹果体系封闭,用 iPhone 就不得不依赖 iCloud,应用的下载列表、日常存起来的应用数据和照片只能被迫转移到云上贵州。
苹果承诺服务器转入内地会提升 iCloud、Apple Music 等等服务的访问速度,但隐私安全令人担心,同时被移交出去的还有账户的密钥。该说的之前都说过了。
但我们不是没有选择。
除了信任以外,还有一些服务事实上不是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更好。超出国境线,选择会多很多。
我们这份指南不想否认境内服务的便利性。比如说这样的国民应用装载了你几乎所有的人际关系,也很难找到一个完美的替代品。
针对怎么使用国外服务,我们准备了下面这 11 个指南。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已经掌握了可用的上网工具,以及必要的海外支付方式(支持外币支付的 VISA、MC、AE 信用卡等等),这些基础工作我们不多介绍。
iCloud 不只有中国区
转移 iCloud 账号有点麻烦,但可以操作
直接更换为另一个地区的 Apple ID 使用 iCloud 成本有点高,这意味着你之前下载过的应用都不复存在,要重新在新账号下下载一遍。并且很多应用只在中区 App Store 才有。
目前来看没有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建议是保留原来的 Apple ID 用于下载国内应用,境外 Apple ID 用于 iCloud 数据存储。
换区之前先清理完旧账号的相关数据和订阅。包括 Apple Music、iCloud、以及各种第三方应用中的服务订阅。
打开设置顶部的账户,找到 iTunes Store 与 Apple Store—最上方的 Apple ID,会有一个弹出窗口,点击 “查看 Apple ID”—订阅,你就能找到所有的订阅服务,包括苹果自家的服务 Apple Music,在这里可以逐个取消订阅。
iCloud 的额外付费订阅要到设置——iCloud 中选择降级,前提是把账户中的数据删到 5GB 的免费空间以内。
另外还要做的有,停用家庭共享账户、关闭双重验证,以及将 Apple ID 中剩下的余额消费完只剩 1 元以下。这些钱没有办法转移,只能花掉。
接下来把所有数据下载下来,准备好一部存储容量足够大的设备,在设置—账户—iCloud—照片中下载完整的图片备份到本地,完成之后再关闭 iCloud 的照片同步,设置—账户—iCloud—管理储存空间—照片中选“停用和删除”。
同样的,备忘录、钥匙串、通讯录、iBook 等等所有与 iCloud 有关的同步开关都关闭,选择把数据保留在 iPhone 上,这就等于把已经上传的 iCloud 数据删除掉。
退出这个账号,登陆你准备好的其他地区的 Apple ID,再手动将刚刚保存下来的图片和数据上传,订阅服务重新开通。
不过应用本身的数据理论上不会跟随迁移,不同地区 Apple ID 对应不同的 App Store,原账号下载的应用也都不能在不登录的情况下更新。
至于支付方式,国内发行的双币信用卡不一定能绑定到境外账户,最简单的办法是购买不同面额的礼品卡,充值到境外 Apple ID 账户作为日常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已经过了停用国区 iCloud 的最后时限,你的数据其实已经在云上贵州的服务器。如果现在转移数据,意味着并不一定能完全抹去你的数据记录,仅仅是自己的账户端看不到它们而已。
保存照片,Google Photos 依然是最好的选择
iCloud 的图片同步功能 bug 有点多,不想用的话 Google Photos 是第一选择,它也可以在网页端、Mac 和手机端的不同屏幕同时使用。
Google 的团队会时不时在博客上分享 Google Photos 的使用技巧,比如今年最新的文章提到了 3 个新的小功能:
图片分享:在“建议分享”的 Tab 中 Google 会挑出一些图片,大多是基于人脸识别推荐你分享给好友。
释放手机空间:自动找出已经上传的图片,然后从本地删除,节省手机的空间。
复合搜索:在搜索框可输入多个词条,比如想知道宠物狗在公园的照片,搜索“狗 公园”,就能找到对应的图片。
Google Photos 还有很多功能值得挖掘,搜索框不仅能键入文字,还支持 Emoji 表情、创建家庭共享相册等等。
正确的刷剧姿势,试试 Netflix
Netflix 和国内视频网站的区别,绝不仅仅在内容库的质量上。
商业模式决定刷剧的体验截然不同,Netflix 只有付费用户,没有免费可看的内容,也就完全没有广告。爱奇艺和优酷上免费用户和会员用户的区别对待不会出现,更没有订阅了会员某些影片还要单独付费的情况。
这也使得 Netflix 运转的更健康,目前有 1.1 亿用户每月付费,市值超过 1200 亿美元,只有影视内容这一项业务。即将上市的爱奇艺至今亏损,平台上的内容还有七七八八的直播、游戏、网络游戏……
Netflix 的自制剧有不错的口碑,从最早让它成名的《纸牌屋》,到《黑镜》、《马男波杰克》、《毒枭》、《王冠》……除了自制的,Netflix 大部分成本都花在买版权上,不少国外院线电影都会在 Netflix 上第一时间上线。
如果希望找到国内暂时没有的影视剧,又不想费尽周折到各种影视论坛下载,正版片库 Netflix 是最好的选择。
只不过购买并正常使用的门槛有点高。
准备一个单独的代理工具
Netflix 对代理工具的打击严格,正常情况下如果使用工具 Netflix 会弹出提示,并禁止你访问内容。这是为了保证不同地区的 Netflix 有足够的本地流量,不至于让大家都跳去美区看电影。
所以在购买代理工具之前,一定要先问清楚是否支持 Netflix。
毕竟是要看视频,代理工具的流量要足够大。在 Netflix 上,观看一小时的高清内容大约要消耗 1GB 的流量,一般的工具恐怕经不起这么用。
没人可以预测代理工具什么时候会消失不见,为了降低损失最好按照月份或季度订阅,别一时冲动买下一年份。
3 种套餐对应不同的清晰度和账户权限
Netflix 在不同国家的账号对应不同的内容库,各个国家和地区有一些本地内容,比如日本有更多的动漫、韩国有韩剧、台湾和香港地区有一些华语影视剧。
无论你注册的账号来自哪个区,Netflix 会依据 IP 地址展示内容。代理工具把你放在香港,就看到港区内容,放在美国,就自动切换到美区的影视。
在注册的时候,地区决定的只有付款币种,支持 Visa,国内银行发行的 Visa 也可以用。
套餐有 3 种,我们以中国香港地区为例,基本、标准和高级账户每个月的定价分别是 63、78 和 93 元港币,大约是 51 元、63 元 和 75 元,比爱奇艺优酷腾讯的会员要贵不少。
3 种套餐对应不同的权限,基本款只能同时在线 1 个设备,没有高清画质。最贵的版本可以同时在线 4 个设备,可以观看超高清画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第一次注册购买,首月都会得到免费试用,可以随时取消订阅。
字幕,以及其它几个使用 Tips
即便只购买了一个账号,Netflix 也可以设置出多个子账号,所以你完全可以和家人朋友共享。子账号之间互不影响,观看列表、已经观看的进度和喜好推荐都不相同。Netflix 还能设置儿童账户,只有儿童内容。
看不懂外文不用担心,如果你在香港或台湾的 IP 地址,所有呈现出来的内容都有官方制作的中文字幕。而且这些字幕面向全球,在其他地区的账户下也同样看得到。
不太方便的是,画面的清晰度没有办法自己调节,你只能在设置中选择清晰度的上限,具体到播放的时候是根据当下的网络情况自动切换。这也就对代理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建议是尽量离线下载观看。
Netflix 的首页根据你已经看过和喜欢的内容自动推荐,因此它对长尾和冷门的内容更友好,不像国内的视频网站,打开首页大家看到的都是经过挑选的热门内容。如果你喜欢某些特定领域的内容,比如纪录片,善用“类似影片”的功能,算法经过调教后会越来越懂你的口味。
最后,这里有一份《好奇心日报》准备的 Netflix “日常刷剧指南”。国外媒体也时常会有总结和新剧推荐,比如影视推荐网站 TVguide、《纽约时报》的 Watching 栏目。
Netflix 的竞争对手亚马逊 Prime 也是一个流媒体影视内容库,至于它和 Netflix 有什么区别,这里有篇文章供你参考()。
Spotify 不是替代品,它有截然不同的音乐体验
经过了几年时间的版权竞争,中国的音乐流媒体市场已经正版化,再也不必下载 MP3 听音乐,腾讯、阿里、网易再加上 Apple Music 是目前 4 种主流的流媒体音乐服务。
不过问题在于几家竞争导致版权分散,盈利压力下提供服务的公司也会区分会员和非会员,新上专辑要单次购买。当然还有莫名其妙消失的歌曲和歌手。
你不能说 Spotify 是完美的替代,它没有在中国大陆运营,还要借助上网工具。
Spotify 体验上的价值来自歌曲的组织方式,如果你喜欢以歌单的方式听音乐,会发现 Spotify 歌单水准远远超过国内的服务。(没有开屏广告也是个优势)
它的核心逻辑类似于电台,免费用户可以听歌,但歌单中的歌曲不能单独播放,只能随机,中途穿插广告。这就好比你在电台听音乐,电台购买了音乐版权,而此时你也不能自己选择下一首歌,除非自己付费购买这张专辑。
Spotify 的界面简洁到几乎只有听歌的功能,不像你常看到的音乐应用的首页填满了人工编辑的推荐和广告位。所以 Spotify 大概会在最初使用的时候让人不太习惯。
注册和选择方案,价格不便宜
和 Netflix 一样,IP 地址决定了账户的付费币种,也决定看到曲库的内容。香港地区在粤语歌上有明显优势,美区账号的英文歌曲最全最新。
注册时可以用 Facebook 或者邮箱登录,付费方式如果选择 Visa,需要用一张对应账号地区发行的信用卡。这点可能限制了很多国内用户的使用,曲线救国的方法依然是购买 Gift Card 充值。
Spotify 有免费和 Premium 两种付费方案,前者限制了很多功能,不可以直接播放歌单中的单首曲目,只能整张歌单随机播放,中途穿插声音广告。分辨率也限制在最高 160K,作为对比网易云音乐的免费音乐是 320K。
Premium 的价格有个人和家庭,美区定价分别是 9.99 美元/月和 14.99 美元/月。前者只支持一个账号,后者最多支持 6 个账号。另外学生账号有半价优惠。
每个账户都会获得一个月免费的 Premium 会员,如果没有填写支付方式,免费体验只有 7 天。
注册和第一次使用需要代理工具帮助上网,之后它可以在不用梯子的情况下正常使用。免费用户有 15 天的验证周期,也就是说 15 天内要再挂一次代理工具。
几个使用技巧
Spotify 对歌曲曲风的划分非常细致,“浏览”标签下就有 44 种曲风,点开每一个都对应不同的歌单。很多歌单来自 Spotify 官方,质量要好于国内音乐 app 里的用户生成内容。
个性化推荐也是 Spotify 的核心技术,Your Daily Mix 功能会结合你之前的收藏和播放历史,推荐不同风格的音乐,相当于个人电台。但它不是只有一个播放流,而是自动分类出不同的音乐类型,各个子电台有不同的音乐,但全部基于你的喜好。
Spotify 对相对冷门的歌手和新歌更为友好,Discover weekly 每周一会更新新歌,并不是乱推荐而是根据你的曲库找到适合你口味的内容,Release Radar 每周五会更新 30 首近期发布的新歌。
还有一个跑步模式 Spotify Running,会根据你在跑步时的速率自动匹配对应节奏的歌曲,这个恐怕是国内很多服务比不上的。
Spotify Connect 是一个接力播放的功能,正在使用手机听音乐,如果切换到电脑或者智能音箱,可以从断点继续播放,并且可以用手机操控其它播放器。
更多的使用技巧,这里还有一份教程。()
不过 Spotify 的缺陷也有,总的来说它适合对中文歌曲没有太多要求的用户,毕竟它没有在中国大陆运营,虽然有不少中文歌,但还是不全。
Spotify 对习惯使用网易音乐和虾米的用户来说也是一次使用习惯的挑战,比如你在 Spotify 上几乎找不到歌词。
使用加密服务,请注意这些细节
通讯服务是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每个月都有 10 亿用户在通过传递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
用户发送的语音、文字在传输时未经加密,其实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截获。
Telegram(iPhone|Android 手机)、WhatsApp(iPhone|Android 手机)和 Signal(iPhone|Android 手机)、Wire(iPhone|Android 手机)这些即时通讯服务,都可以为用户提供端到端加密(E2EE)技术,并且支持两大移动系统。
所谓的端到端加密(E2EE)可以提高用户聊天时的安全性,避免电信供应商、互联网服务商获取通讯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这些通讯服务在国内 Android 应用市场上基本都消失了,用户需要在 Google Play 应用商店去下载。即便是在 iPhone 上,用户也需要使用科学上网工具,才能顺畅使用这些服务。
这些即时通讯服务各有优劣,这和它们背后的公司、过去的安全事件都有关系。Signal 和 WhatsApp 采用相同的加密技术,但一直反对广告的 WhatsApp(母公司是 Facebook)从去年开始做广告,也就有动力分析用户、用户的数据。
Wire 和 Telegram 都是开源项目,但 Telegram 上的通讯不是默认端到端加密。在 Telegram 上,更安全的是针对 1 对 1 聊天的秘密聊天(Secret Chat)功能,在端到端加密之外,聊天内容必须使用阅后即焚,最长为 1 周时间。
iPhone 和 Mac 用户可以使用苹果的消息(iMessage)服务,同样支持端到端加密,但安全性只局限于苹果用户之间的使用。况且现在 iMessage 数据也被托管到云上贵州。
这些都是基于 1 对 1 聊天的情况下,群聊的安全性更低一些。甚至像知名的开发者、书签服务 Pinboard 创始人 Maciej Cegłowski 直接说,群聊服务都是不安全的。
内容发布平台的话,可以使用 Telegram 推出的博客平台 telegra.ph。这是一个没有用户系统的内容发布平台,在国内可以正常打开、使用。
网页功能简单,但能确保内容发布者有更高的匿名性和安全。
网页上只有标题、作者、正文、贴图和格式这几个功能。
但由于 telegra.ph 只通过浏览器 Cookie 识别用户,因此在清除 Cookie 后就无法再次编辑,内容会保存在服务器上。
对安全性没有那么严格,可以使用 showtxt.cn。
这是一个公益项目,每次打开一个网站都会出现新的网址,作为新文章发布的地址。
用户可以选择给该网址上锁、选择分享只读版本。但缺点在于,用户在清除了浏览器 Cookie 后,仍然可以在上面编辑。
还有邮箱服务。邮箱使用的频次没有高,但仍然是相对重要的沟通方式。
邮箱上最常用的加密方式是通过 GPG(GNU Privacy Guard,简称 GPG)完成。
GPG 这种加密方式由一系列不对称散列、数据压缩等算法组合而成,绑定唯一用户名或者邮件地址。只有获取了解码秘钥才能翻译邮件中看似乱码的信息。
通常,邮件两端的用户都有 1 个公钥和 1 个私钥,利用收件人的公开秘钥,可以将信息加密后传递给对方,后者再用他的私钥对其解密。邮件在中间传递过程中不会被解密。
斯诺登避开监控、联系上《卫报》记者,主要就是通过 GPG 码编写加密邮件。
GPG 的加密、解密过程|图片来自:lifehacker
给邮件加密,也就是用 GPG 加密软件为用户生成 1 对秘钥,负责文本信息的加密。
在电脑上,GPG 加密软件在 OpenPGP 官网上都有推荐,Mac 电脑上的 GPGTools,Windows 电脑上的 GPGWin 都可以用,它们负责生产 GPG 加密秘钥,邮箱仍然可以使用电脑自带的邮箱客户端服务,只是多了寻找收件人 GPG 码和加密的流程。
保险起见,你可以和收件人在电话、中确认对方的公钥地址,以防止有人冒用邮箱地址。
智能手机与电脑上的设置差别不大,可以通过单独的邮件 app 完成秘钥的生产、邮件的加密。在智能手机上,iPhone 用户可以使用 IPGMail(12 元),Android 手机上的 R2Mail2 都可以使用。
确认你的数据是否被默默上传,这还挺难的
图片来自:NASA在过去,淘宝、Instagram 等互联网服务都被怀疑越过手机权限限制监听用户。用户称,这些服务通过麦克风偷取用户的语音数据,然后据此推荐商品、广告。依据是,这些商品在他们此前从未谈论、搜索过,但谈论后很快就出现在推荐中。
类似的怀疑在社交网站上并不少见,新闻网站、知乎、博客平台 Medium 上也都有不少讨论,这其实反映了用户对于隐私安全的极度敏感。
但在技术角度上,这种行为很难实现。淘宝、Instagram 确实有麦克风的权限,例如 Stories 功能上录制声音,淘宝的语音搜索。
在 iPhone 上使用麦克风,需要用户保持 app 在前台运作,这需要很多运算处理;另外,依照 App Store 的限制,这些 app 使用麦克风时会有明显提醒,你不会错过。
而 Google 的 Android 系统对于应用调用麦克风、摄像头也有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定。
不过,尽可能保护自己的数据,防止被别人截获通讯信息永远是个值得讨论的话题,下面这些值得注意:
涉及到身份信息都留个心眼。
确保手机号在各种互联网服务上都是最新的,开启两步验证,不在网页上付款,这些都是保护自己身份信息的方式之一。
你可以考虑将身份信息分成不同的优先级,最基本的确保、支付宝、银行账号不出问题。
1. 和钱有关的。可能是信用卡、网银、支付宝,也可能是购物网站的密码。
2. 重要的隐私。私密照片、身份信息、聊天记录……没人想让这些东西落入别人的手里。
3. 工作和生活积累的成果。从过去拍的照片到熬夜做出的 PPT。
4. 没那么重要,但丢了会让你不爽的东西。这可能是攒了好多年的电影,也可能是花钱配置好的软件。
管理好手机调用的权限。
在 iPhone 和 Android 手机上,互联网服务想要获取你的信息、手机数据都需要征得你的同意。在 Android 手机安装新 app、iPhone 上新装的 app 申请权限时,多花点时间确认是否给应用权限,以及给多少的权限。
Android 新的 8.0 系统在安全性上做了更多的事情,app 在后台将无法随意在后台轮询地理位置信息,也不能长时间扫描 Wi-Fi 信号。Android 8.0 还设置了安全机制,当手机退回到更老版本的系统时,系统的 Verified Boot 将会阻止手机开机,以防止手机因为旧系统被攻击。
禁止某些应用自动联网,比如输入法。
输入法的重要之处在于,用户输入的各种账号、密码都会经过输入法。输入法通过分析用户的打字习惯,提供更多的联想词汇,但这实际上不安全。禁止第三方输入法联网,其实是牺牲一部分的便利,谋求更安全的服务。
密码的托管和管理
注册互联网服务的账号、密码,信用卡信息,需要确保的是最重要的几个服务的密码不重复、过于简单。可以用 1Password(iOS | Android) 和 LastPass(iOS | Android)这 2 种工具帮忙记录,生成复杂的密码。
查询数据是否在未授权的情况下被上传了,这还有点难。
查询自己的数据是否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被上传,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 Android 系统服务内,Google 有一些安全检查可以用。例如通过 Google 的安全检查(Security Checkup),知道是否有第三方 app、服务近期使用过你的 Google 服务、部分 Google 服务权限。
还有一种侧面的方法,查看是否有人移动过你的设备。斯诺登开发了一款 Android 应用 Haven,需要科学上网。它可以通过摄像头、麦克风和加速器来进行记录周边环境,类似于一个监控摄像头。
Instagram 是挺多人不怕麻烦也要用的服务,这里还有一些小技巧
Instagram(iPhone|Android 手机)可能是国内用户最常使用的图片社交服务。
照片、视频在上传前的各种编辑工具,社交网络上的时尚、美妆博主的分享相当充分了。
图片裁剪、边框、滤镜等功能像 Google 旗下的 Snapseed(iPhone|Android 手机)、HUJI(iPhone|Android 手机)、美图秀秀等工具都可以提供。
Instagram 本身也开发了更多的编辑工具:拼图工具 Layout(iPhone|Android 手机)、可以拍摄循环动图的 Boomerang(iPhone|Android 手机)、拍摄高速视频的 Hyperlapse(iPhone)。
像 gif 动图拍摄工具 ImgPlay(iPhone|Android 手机)、一闪(iPhone|Android 手机)等都可以制作动图。
但 Instagram 上仍有些小技巧可能是你会忽略的。
在 Instagram 官方说明里,有比较详细解释和说明各种技巧,例如可以长按单个滤镜进行排序、隐藏,Instagram 还推荐了其他 Instagram 用户的技术贴,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拍摄技巧、构图方式。
此外,Instagram 也开始支持多个账号登录、还有收藏功能。如果看中隐私性,用户可以将账号设置为私密账户,发布的照片不会对外公布,别人需要关注你才能看到你发布的内容。
受到更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导出发布在 Instagram 上的照片、视频?
对于用户个人来说,一种较为繁琐的方法是,通过 IFTTT 将 Instagram 账号和其他服务进行同步。也可以通过 Chrome 浏览器登录网页版后,右键点击页面,通过“显示网页源代码”的方式,查找到图片。
市场上有部分 Instagram 第三方账号可以帮助保存,但可能会有账户安全问题。
订阅新闻消息的渠道变少了,还有这些可以用
图片来自:Pixabay我们在新闻订阅上的选择越来越少,除了新闻媒体的网站和应用无法直接获取,部分常见的 VPN 工具、RSS 阅读器 Feedly、Inoreader 以及稍后阅读服务 Pocket、Instapaper 都从国内的 App Store 和 Android 应用商店上消失了。
目前在 iPhone 上可用、体验较好的新闻订阅服务有Reeder 3(iPhone,30 元)、Unread(iPhone)。
Reeder 3 可以将 Feedly 等账号接入,它会在 app 内给文章内容提供新的排版,也能完成收藏、自动缓存。
在 Android 手机上,这部分的问题不是太大。Feedly、Pocket 等服务还在。
作为补充的是新闻邮件服务,像大西洋月刊旗下的 Quartz 每天的新闻邮件、同名 app 都是相当不错的信息来源,Quartz 团队会从其他新闻网站上摘取新闻,缩略成几句话。你可以点击这里尝试订阅。
连接 Facebook、Twitter,通过社交关系推荐文章的 Nuzzel,被不少人看作是一种比新闻邮件、新闻客户端更有效的信息渠道。Nuzzel 让你看到你在 Twitter 上关注的人分享的新闻、他们的评论,新闻的排序依据的是分享新闻的好友数。
你可以在 Nuzzel 的官网订阅朋友的新闻邮件,本质上,这些新闻邮件显示了朋友关注的新闻,或者是朋友的朋友近期关心的话题。
如果有美区 Apple ID,你可以下载 Nuzzel 官方 app。
传统的 RSS 阅读器,需要用户个人收集、阅读大量信息后,再对内容做出评价。其中有大量的内容很可能是重复的,而且用户只有等到读完文章才能对内容做出评价。
但 Nuzzel 依靠个人社交网络关系作为内容推荐机制的底层过滤器,这等于是一个巨大的人工筛选机制,帮 Nuzzel 为其他用户推荐内容。这些内容经过了其他人的阅读,被认为是值得分享的,这可以让用户大幅减少筛选信息所花费的时间、精力。
收听播客节目,也可以获取更多资讯、分析评论。Castro(iPhone)、Pocket Casts(Android 手机)都是相当不错的播客聚合应用,Android 手机也可以尝试 PlayerFM(Android 手机)。
有相当多的播客推荐列表,例如利器上曾经有人分享过不少 NPR 出品的播客节目,包括解读科学、人类学等的 Hidden Brain、介绍经济理论的 Planet Money 等。
搜索离开百度,还有挺多选择
Google 的隐藏技能
Google 搜索比想象中要便利。
例如比较常用的是方式是“关键词+空格+site:网址”,注意冒号是在英文输入法下输入。这种搜索方式可以帮助你在某个特定的网站上查找某个关键词。
这类搜索技巧,知乎上的回答已经提供了很多。更全的部分,你可以在搜索帮助页面上找到,Google 把相当多的搜索技巧都列在了上面。
这些可能是比较常用的:
在社交网站上搜索特定关键词:@twitter(或 weibo、Facebook)+关键词
搜索完全匹配的结果:给关键字词、短语加上引号,例如搜索摩尔斯电码第一次演示时的句子“a patient waiter is no loser”。
查询几个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关键词+OR+关键词
查询相关网站:可以在网站地址前加上,例如 related:qdaily.com
另外,打开 Google 搜索页面后,你可以通过右下角的“设置”找到高级搜索,设置一系列的过滤机制,将搜索范围尽可能地缩小。
除了 Google 搜索外,有一系列的网站可以提供更多垂直行业的搜索,效率要比 Google 更高。科技新闻网站 The Next Web 和《流行科技(Popular Science)》 杂志等整理过相当多的垂直搜索网站,可以用于搜索论坛、音乐、PPT 等资料。
像老牌的 WolframAlpha,可以搜索到偏重于科学知识、媒体资料,也可以完成部分的数据初步计算。
iSeek 可以根据某个话题、问题整理出一份知识框架。
Internet Archive 可以查找挂掉的网站页面、以往的历史资料等。
DuckDuckGo,注重隐私、不保存用户搜索记录,也需要科学上网。
LinkedIn,职业社交网站。
......
值得一提的是,Google 地图的网页版是可以正常使用的,但 Google 地图 app 暂时还无法在国内使用。
智能手机上的各种 app 内置了搜索引擎,可以完成大部分的搜索服务,例如餐饮、地图、酒店、机票等,但仍然有部分资料可以通过上述的搜索引擎更快速地完成。
用好 Google 学术,打破文献资料的限制
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下受到限制还有学术文献。Google 学术是一个免费搜索学术文章的搜索引擎,但它也随着 Google 退出中国,至今未归。
Google 学术覆盖到大部分学术期刊,它让文献相互连接起来,报告的摘要和引用内容、作者的其他著作、文献被引用的情况……都可以从 Google 学术中找到答案。
需要说明的是 Google 学术只是一个检索工具,不提供文章的免费下载。多数情况下链接导向期刊的官方网站,你需要合法购买。
当然我们还是提倡正版的书籍和文献下载,颇具争议的 Sci-Hub 就不在推荐之列了。这个网站由一名 1988 年出生的哈萨克女孩创办,她最初的目的是拆掉学术网站的付费墙,降低科研人员的文献费用。网站由大量志愿者贡献出从其他平台合法下载的论文,再分享给其他人。因为涉嫌侵权 Sci-Hub 不断被封,饱受争议。
Google 学术的核心依然是搜索,你不仅能用文章名称或作者作为搜索关键词,只知道期刊的名字、作者的名字都能搜索,网站左边的搜索工具也针对学术有更多的限定条件,比如限定时间范围、按照发表日期排序等等。
高级搜索提供了更多精确搜索的能力,Google 搜索中的逻辑符号 ”"、( )、OR、 AND 在这里同样适用。针对学术,如果适用 author 这个字符,还能定位到某个作者的文章,intitle 用于限定标题的关键字。各种字符能组合出不同的筛选条件。
这里有一份来自知乎用户 alexiangli 的教程,可以适当参考。(
截屏对于保存信息越来越重要,有些辅助工具
图片来自:pixabay互联网上的信息在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从出现到消失。上一秒还能看到的文字、图片、视频、用户评论,下一秒这些可能都不复存在。
截图是保存这些信息最快的方式。简单的截图、添加文字和符号,框选重点,这些你都可以用智能手机自带的截图功能+完成。iPhone 的截图功能在 iOS 11 后被提升了,用户可以做标注、圈画等操作。即便缺少像图片裁剪这样的功能,内的图片编辑也可以弥补一些。在发送图片时,勾选、点击预览就可以进行图片编辑。
大部分 Android 手机系统的截图功能要更好一些,裁剪、标注、长截图等不少手机都自带了。
至于更复杂的,你可以通过其他 app 来完成。例如长截图,或者是多张截图拼接,Trailor(iPhone)、Picsew(iPhone)、PPIICC(Android 手机)、触摸屏幕截图(Android 手机)都可以完成。
稍后阅读服务里,iPhone 上还有 Liner(iPhone|Web)可以使用,它可以将文章保存到 Liner 内,也可以对文字进行高亮标记,然后分享给别人。
另一方面,个人的数字资产在今天仍然很容易被信息平台删除、或者丢失。像微博、豆瓣、上的数据,可以相应地通过一些服务导出数据。
微博可以用言己(iPhone),更复杂一点的方法可以通过逐条@我的印象笔记,或是用 IFTTT 连接微博和一个笔记工具(例如 Evernote、OneNote 等),通过监测新微博的发布对微博内容进行保存。
可以通过同步助手导出 iPhone 上的资料,Android 手机可以通过语音导出等工具来完成语音、文字等信息的导出。
豆瓣用户有些方法可以参考,主要是通过 PC 浏览器扩展、Evernote 等工具,帮助用户导出书影音、个人广播等数据。
例如这篇日记介绍的 DownThemAll 这款 Firefox 扩展可以导出大部分豆瓣数据;还有这篇日记介绍了一种用 Evernote 导出豆瓣日记的方法。还有一个叫豆瓣数据导出的网站后续可能可用。
出境旅行,能用的就更多了
你可以在中国方便的使用诸多互联网服务,从点外卖、移动支付到打车,虽然说类似大众点评、滴滴出行都在海外开展业务,但相同的密度和质量的服务可能在出境后并不奏效。
如果你有出国的需求,可以多试试本地服务,它们往往更了解本地市场。
Uber 国际版。Uber 中国被滴滴出行吞并后,Uber 推出了一个新的中文版 Uber 应用,不能在大陆使用,但可以在海外 Uber 运营的地方用来打车。
如果要去东南亚,当地公司 Grab 的应用也可以打车,支持出租车,也可以绑定支付宝作为付款方式。因为是在本土运营,它在司机和价格方面更有优势
Yelp。美国的大众点评,在欧美国家有较好的覆盖,用来查找餐厅、查看餐厅评分、人均价格的利器。Yelp 官网也定期分享一些更新的进展和使用小技巧。比如 Yelp 每周会有当地的周报,告诉你有哪些新鲜的地方上榜,还有专门的“新增商家”栏目。
如果你去日本,tabelog 是日本版的大众点评,对各个城市的了解要比大众点评海外版好很多,支持中文。
TripAdvisor。这是一个更适合查看景点和当地资讯的应用,特别是酒店评分,可以看到全球各地入住者的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客观。
Google Trips。Google 推出的行程管理应用,特点在于它充分利用了 Google 本身的资源和信息优势,通过自动抓取你通过Gmail 邮箱订阅的酒店、飞机、火车等信息,自动分类,为你自动生成推荐的行程;此外,它会根据其他旅行者的历史记录,为你智能推荐值得一去的景点、餐厅等。
图片来自 Giphy
文中提到的部分服务、文章链接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在网页版相应位置找。
亚马逊市值超过了 Google,对它的恐惧也蔓延到各行各业
学者唐世平:自信和骄傲的时候,我们如何清醒地认识世界对我们的评价?
中国要把 1.4 万亿美元的互联网公司搬回 A 股,这 11 个问题帮助理解它的由来和影响
- 关注好奇心研究所,与有气质的你共勉高尚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