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视觉史(二):90年代失败Mac操作系统大赏

本文首发于 优设网,原标题《Mac 视觉史 vol.2:90 年代失败操作系统大赏》,少数派经授权转载,仅对文章格式略作调整。 在 第一篇 Mac 视觉史 当中,我梳理过了整个 Mac 系统第一阶段的

本文首发于 优设网,原标题《Mac 视觉史 vol.2:90 年代失败操作系统大赏》,少数派经授权转载,仅对文章格式略作调整。

在 第一篇 Mac 视觉史 当中,我梳理过了整个 Mac 系统第一阶段的明线,而这一篇,我们来聊一下它的「暗线」。

这一章所涉及到的项目,几乎可以组成一个大型的「90 年代失败操作系统大赏」,在主要由成功者们所构成的故事、新闻乃至与传说当中,这些失败的故事和项目,被提及的次数很少。

但是对于 Mac OS X 而言,这里的每一次作死和失败都充满了意义。

对于绝大多数的用户而言,Mac OS X 是 21 世纪初顶尖设计的范式,在今天,它是最优秀操作系统的当中的典型。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但是仔细想想看:从 System 1.0 到 Mac OS 9.2.2,长达 15 年时间的挤牙膏渐进式升级的 Classic Mac OS,怎么可能突然一下子就变成了充满现代感的 Mac OS X?这种翻天覆地式的变化的确充满了戏剧感,但那是在今天的视角之下。

在这场「90 年代失败操作系统大赏」当中,无疾而终者多不胜数,你所看到的不仅有粉墨登场,还有各式各样的粉末谢场。在 Mac 的视觉史当中,这一篇应该是一个大型的「处刑现场」。

失败的尝试,同样是 Mac 整个视觉演变史当中,绕不过去的部分——没有这些失败,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熟知的 macOS 的视觉风格,没有后面 iOS、iPadOS、watchOS 等等一系列交互界面和视觉。

来自内部的压力

虽然我们此刻所谈及的是操作系统的视觉史,但是操作系统背后最重要的始终是推动它的「人」。谈 Windows 必然会涉及比尔·盖茨,而谈到 Mac,也不得不说乔布斯。

和当年很多操作系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乔布斯一直坚持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理应是一体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内,Macintosh 指的既是硬件(电脑),也是软件(操作系统),而因为这台电脑是更容易被指代的对象,当用户在指代系统的时候,使用的是诸如 System 1、System 2 这样的词汇。

原本的 Maciontsh 是有内部竞争对手的——Lisa,这个以乔布斯女儿命名的电脑研发项目被夺走之后,乔布斯在 Macintosh 上投注了 300% 的精力,亲手操刀了不少设计。拥有大量资源倾斜的 Lisa 在当时那个阶段,看起来也并不差:

在这个 1983 年的 UI 界面上,细节处理其实也算得上非常用心了,比如顶部菜单上的「阴影渐变效果」:

当然,Lisa 的定位也非常明确,它就是一台办公电脑,所以它的系统名称也非常简单直接地使用了 Lisa Office System 这样的名字:

也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有着丰富字体、多样的媒体功能、能够玩游戏的 Macintosh 在这场内部竞赛中,得以胜出。

当然,如同我们都知道的,乔布斯在发布 Macintosh 的 2 年后被迫离开自己创立的公司。当然,更重要的是,硅谷的巨头们更加清楚计算机的发展方向。这使得 Macintosh 面对的外部压力骤增。

激烈的外部竞争

图形化界面(GUI)的概念和交互模式——这个点子本身可能比实现技术来得更重要。

在高手云集的硅谷,虽然绝大多数的企业和开发者都是后期入局者,但是他们只要投入足够多的技术人员和时间,类似的图形化交互界面总归是能做出来的。

比如 Visi Corp 给 IBM 提供了 Visi On 这样的图形化程序:

微软也在 1985 年为 IBM 的 PC 提供了 Windows 软件:

Commodore 的图形化界面也差不多同期问世:

而 GEOS 甚至为更老的 Apple II 提供了图形化界面的操作系统:

这些系统都是在 Macintosh 发布那一两年内相继问世的。

从 System 6 开始新尝试

操作系统领域的竞争,刺激着苹果寻求突破。

多数企业都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样孤注一掷的决策确实有太大的风险。其他的商用操作系统,都开始拥有日渐完善的桌面端图形界面,使得苹果在差异性和独特性上不足。除了在硬件性能和产品线上增加投入,他们也开始尝试开发更优秀的图形化界面和下一代操作系统。

在上一篇当中,我提到过,在 80 年代末所发售的 System 6 是一个集大成的版本,在硬件性能和黑白显示器之下,这个操作系统本身的核心功能已经颇为完善了。这个时候,苹果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探索性的项目。

「Pink」和「Blue」项目

某种意义上来说,「Blue」 和「Pink」 两个项目几乎是同时开始的。

虽然 1988 年的时候,乔布斯早已离开,但是他所塑造的 Macintosh 是当之无愧的传奇,那种「内部创业」和「改变世界」「创造传奇」的硅谷精神对于此刻的苹果员工依然有着极大的影响。

当时苹果内部 5 名躁动不安的中层开发工程师想拜托日渐僵化的内部管理,想改变当时 System 6 表现欠佳的局面,想打造一个次世代的旗舰操作系统——某种意义上重现 1984 Macintosh 的传奇。

他们在这次私底下的会议上重新梳理并规划未来的操作系统。他们将 System 6 基础上的可以增量更新的特性、可以很快实现的功能,写在蓝色的卡片上,将技术上更加先进、符合长期价值的功能(比如当时 Macintosh 所缺乏的抢先式多任务处理和组件化程序设计)写在粉色的卡片上,将更加激进的特性写在红色的卡片上。

这次会议基本上就塑造了后面的「Blue」和「Pink」两个项目,而红色卡片上的特性由于过于激进,仅仅只是备案而没有成立项目。

数百名工程师继续在 System 6 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更新功能、维护代码库,继续「Blue」项目,而它的最终产物,就是后面我们看到的 System 7:

而另外一边的「Pink」项目,一开始并不是公开的。当时 Erich Ringewald 领导这发起这次会议的核心 5 人组,想像 Macintosh 项目开始那样,找一个隐秘的房间开始这次「内部创业」。

他们看上了位于 Bubb Road 的一间仓库,当他们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仓库已经被另外一个正在秘密进行 Newton 项目的团队给占了。

当然这款同样极为传奇的(失败)掌上设备我们回头再说。

一路膨胀的「Pink」项目

「Pink」项目开局的时候,有 6 个人,但是考虑到要彻底放弃 System 6 的遗产,重新开始全新的操作系统,程序要是面向对象的,要有内存保护,要抢先式多任务处理,要支持多语言足够国际化,还要有全新的图形库,这个团队开始一路膨胀。

先是苹果的先进技术小组(ATG)加入团队,人数变为 11 人。 2 个月后,「Pink」项目增加到 25 人。7 个月后,原始的 5 人组几乎都因为「人员多到失控」而离开「Pink」项目。1 年后,「Pink」项目的开发组多达 100 人。

原本计划在 2 年后发布的「Pink」操作系统在原计划的 2 年之期到期之时,拥有了 150 人的超大规模,高级副总裁和市场营销部门的首脑领导着这个庞大的开发团队。

Pink 什么时候上市?答案永远都是 2 年后。

这是当时流传的一个内部笑话。

但是这个笑话只是刚刚开始。因为它才刚刚开始膨胀。

系统开发需要时间,而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变化需要「Pink」 更有竞争力,然后原本位于红色卡片上的「激进功能」开始不断的加入到「Pink」当中,然后项目就需要更多时间来开发——恶性循环开始了。

在「Pink」上,苹果投入了太多,放弃是不可能放弃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拉更多人入局。当时的 CEO John Sculley 对外宣称「Pink」操作系统代码已经多达 150 万行,并去 IBM 做了内部演示。

然后,这个看起来像是被移植到 PC 上的 System 7 成功地引起了 IBM 的注意。让比尔·盖茨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了:苹果、IBM 和 摩托罗拉成立 AIM 联盟。

从未发布的「Taligent」系统

AIM 联盟成立于 1991 年 10 月 2 日,此时距离「Pink」项目开始已经过去了3年半。半年之后,苹果和 IBM 正式组建了合资公司 Taligent .inc ,而其中苹果占股较小。

原本被拿来吹嘘的「Pink」操作系统,此时也更名为 Taligent 。

Taligent OS 的确有着很多超越 Macintosh 的功能,比如更高效的程序机制,3D功能等等等等。在整个 UI 界面上,Taligent OS 使用了继承自「Pink」项目的一些设计:等轴测的图标,伪 3D 风格的图标,还有非矩形的窗口(注意看窗口的顶部菜单栏)。

当然,Taligent OS 从「PInk」项目继承过来的最大特性是:一直在开发,从未正式发布。

1994 年,HP 入局,加入 Taligent 公司并且持股 15%,Taligent OS 的一部分技术开始运用到 HP 家的 NewWave 桌面环境中了:

与此同时,Windows 95 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而媒体吐槽苹果久未发布的新系统,并嘲讽难产多年的 Taligent OS(还有 Pink),已经成了一件政治正确的事情。

虽然 1994 年的时候,Taligent OS 在 SFA 展会上使用 Macintosh IIcI 展示了运行速度和崩溃速度同样快的 3D 应用,但是它最终还是没有发布。

1995 年,苹果出售股权退出 Taligent 公司,「Pink」 项目的最终产品也并非 Taligent OS,而是 IBM 公司的 AIX 系统中的 Common Point 应用。

「Pink」到此终结。如果真的把从「Pink」到「Taligent」这一段故事拍成剧集,大概正好顶上 6 季《硅谷》。

失败。

最终迷航的「StarTrek」计划

在 Taligent OS 研发期间,苹果将鸡蛋还放到了另外一个篮子里面,这个项目的代号借用了著名的科幻电影《星际迷航》,项目的 Slogan 是「大胆地探索 Mac 之前从未去到过的地方」。

这个地方就是使用英特尔芯片的 X86 架构的电脑上。

「StarTret」项目中,苹果是和当时的服务器供应商 Novell 共同构思的,这个项目最终因为内部斗争、人事纠纷、市场问题而关闭。值得一提的是,同样的尝试在 1985年的时候就有过,不过那次尝试很快就被中止了,以至于至今没有一个正式的代号留下来。

这算是 2 次失败。

「Copland」缝合怪操作系统

作为 「Blue」项目产物的 System 7 最终并没有彻底解决苹果在操作系统上的困顿处境,系统依然问题很多,内存保护机制、抢先式多任务处理依然还没有。而 1994 年 3 月开始的「Copland」项目,就是为此做准备的,它的代号来源于美国作曲家 Aaron Copland 。

除了在内存分配和多任务处理等核心功能上进行开发提升,它在 GUI 的视觉层面上的优化,也花费了相当多的心思。在视觉层面上,Copland 新设计的一套主题名为 Platinum ,所有的元素都有着颇为细腻的阴影,窗口元素则有着明显的突起,原本「Pink」项目中的等轴测图标也加入了进来。

除了 Platinum 之外,Copland 还加入了面向儿童的主题 P,以及更加具有未来派风格的主题 Z。

除了主题本身之外,Copland 还支持窗口最小化到底部为标签,多用户登录(Windows 98 之后才有这个功能),这种功能类似于现在的家长管理——管理员帐号可以决定其他用户可以使用哪些应用。可以说,非常超前了。

当你在 Copland 中拖动文件到不同文件夹的时候,这些文件夹可以自动打开,这一功能在当时也是非常先进的。

不过,Copland 极具前瞻性的另外一面,就是它本质上是一个「要你命 3000」。各种新的功能和特性出于市场需求和项目需求毫无节制地被加入进来,所有的功能相互之间都存在冲突和影响,所有人都很清晰地知道,Copland 是不可能被作为正式产品所发布出来的。

它只是一个不同团队开发产品的合集……并且期望它们能够神奇地组合到一起。

这是当时的 CEO Amelio 自己说的。

当然,Copland 的阵亡不可避免,只不过它的界面管理器和 Platinum 主题最终留到了 Mac OS 8 当中,为苹果公司的自救大业添砖加瓦。

Copland 失败了。自家开发团队搞不定,只能从外部想办法了。

4 个外部备选方案

当时,CEO Amelio 个人比较倾向于 Windows NT,并且为此专门同盖茨通了电话,而盖茨也表示如果愿意使用 Windows,他可以组建团队将苹果的拳头产品 QuickDraw 移植过来。此时,WIndows 95 已经发布一年了,而 Windows NT 也刚刚发布,市场反响极好,份额节节攀升。

当然,苹果和微软的命运纠缠并不是此时才开始的。Windows 1.0 时代,图形化界面的专利授权是苹果授权给微软的。

而 Windows 2.0 继续沿用 1.0 时代的设计,但是苹果没有给 2.0 授权,最终引起了纠纷,盖茨借用不维护 Word 和 Excel 软件和当时的 CEO 达成了庭外的和解。这些事情回头有机会细说。

和 CEO 的想法不同,当时苹果的 CTO Ellen Hancock 其实是想选择 Solaris 来着,不过它还没有一套友好的用户界面,赢面不大。

最终摆在苹果 CEO 和董事会桌面上的,就剩下两个备选了,一个是 BeOS,另一个是乔布斯的 NeXTSTEP。

然而这毫无疑问是一次极具戏剧化的选择,因为这两个操作系统背后的两个人,有着极深的纠葛。

让-路易·加西和乔布斯的纠葛

Be 公司的 CEO 是法国人让-路易·加西,他是 1981 年加入苹果公司并负责当时欧洲业务。

1985 年,他在得知乔布斯计划在阵亡将士纪念日罢免 CEO 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的计划后,抢先告知董事会,最终导致乔布斯从苹果辞职。

1987 年,加西启动了 「Skunkworks」项目,而这个项目的产物就是后来的掌上电脑 Newton MessagePad,而最终这条产品线也是乔布斯关停的。当年的「Pink」五人组在仓库里撞见的,就是加西的团队。

1990年,加西和 CEO 交恶,并且董事会对于他所推出的 Macintosh 产品不满意,最终导致他离开了苹果,并于次年创立了自己的 Be 公司。

彼时正在艰难推进 NeXT 电脑业务的乔布斯,在媒体那边的口碑并不好。而加西反而在这个时候,对 NeXT 不吝溢美之词。

当然,最终乔布斯的 NeXT 和 加西的 Be 最终还是摆在了同一张桌子上,被选择。

极具潜力的 BeOS

BeOS 是一个在当时来看极为激进的操作系统。它并不是为当时更为流行的办公场景而构建,而是一款旨在为多媒体处理而生的操作系统。

它并没有采用当时所流行的 Unix 的架构,有着一套相对更加独特的系统逻辑和设计规则。

它同样延续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等轴测图标设计,在配色上更为鲜亮,在视觉化设计上,一点都不弱于同时期的任何操作系统,包括 Macintosh 和 NeXTSTEP。

在交互逻辑上,BeOS 沿用了当时很多 Unix 操作系统的右侧交互工具工具栏,正在运行的程序可以清晰地在此预览,而右上角的 BeOS LOGO 则类似开始菜单,可以呼出程序列表:

BeOS 的图标设计在统一性和规范性上极高,即使在今天看来,很多设计都不落俗套:

BeOS 能进入苹果的备选,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这套操作系统兼容当时 Macintosh 所用的 PowerPC 的架构。尽管它一直都未曾推进到 1.0 正式版,但是并不影响它在电脑领域收割一大波粉丝。

但是作为一个操作系统而言,在消费市场上依然是一个失败的产品。

定位高端的 NeXTSTEP

另外一边,乔布斯 的 NeXT 电脑并没有复制 Macintosh 消费市场上的成功。不过,NeXT 作为定位高端的工作站,倒是吸引了不少科学家和计算机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顶尖的数字创意从业者的注意。

在接近被收购的当口,NeXTSTEP 系统已经推进到了 4.0 的大版本。由于它本身在硬件性能上的突出表现,在操作系统的各种细节上,一点都不吝惜,竭尽全力地刻画细节。而这其中,有很多概念和想法是从 Macintosh 时代继承并发扬出来,并惠及后面的 MacOSX 乃至于 macOS。

精巧的 3D 小插件,全彩高清大尺寸拟物化图标,底部程序坞组件,以及可以购买软件的软件商店,甚至于著名的游戏 Doom 和 Quake 都是在 NeXTSTEP 上首发的。

无论是内部的功能,还是外部的 UI 元素的细节控制,NeXTSTEP 都在当时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做到了尽善尽美。比如登录和关闭窗口中的光影细节:

注:NeXTSTEP 是操作系统,而 OpenStep 是一套 API。

当然,NeXT 本身并不算成功,被苹果收购是最好的结局之一,这不仅是市场的选择,也是苹果的选择,是乔布斯的选择。

结语:自此重启

终极对决发生在 1996 年 10 月 12 日,地点是帕罗奥托的花园庭院酒店。

CEO Amelio、CTO Hancock,以及另外的 6 位董事会成员是最终决策者。加西志得意满,没有作任何演示,而乔布斯不仅使用了他的天赋技能「现实扭曲力场」,而且如同魔术师一般演示了 NeXTSTEP 的各种功能和特性。

苹果公司、乔布斯、加西三方的命运在此汇聚碰撞,然后再次扭转。当然,这个扭转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此时,距离苹果的命运彻底改变,还有 4 年时间。

在离开苹果、创立 NeXT 的阶段,乔布斯和苹果曾数度交恶,其中所产生的纠纷与诉讼在此刻依然是障碍。

NeXT 公司同意了种种限制条款:其产品将作为高端智能终端直接销售给高校,而且 NeXT 公司不能在 1987 年 3 月之前推出产品。苹果公司还坚持,NeXT 的机器「不能使用与 Mac 兼容的操作系统」。后来的情况表明,如果当时苹果公司的要求刚好相反,会对自身更为有利。

——《史蒂夫·乔布斯传》

看完了这些失败的产品的产品,我们终于要说一下成功的产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