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_反向春运,一场跨越空间的代际对话

据预测,今年约30亿人次参加春运。在春运大军里,有这样一群人,逆风而行,从老家跋山涉水、奔波千里,到儿女的身边,他们有着不一样的理由,却都只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和子女团聚,而这种过年方式,也被称之为“反向春运”。近年来,反向春运逐渐成为人们新春团聚的新方式。铁路方面的数据显示,春运反向客流量连续四年增长,年均增幅9%左右,正在成为新潮流。(新京报)

“反向春运”人数连年增长,这并不令人意外。现代社会,异地就业、安家早已是常态。的确,过年要回家,但到底要回哪个“家”?须知,故乡父母所在的那个老家是家,城市里日常生活的小家也是家。反向春运,不能简单理解为是“能团圆就好”之下“父母对子女的迁就”,而更应该看成是新语境下有关“过年回家”的新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很多老人也是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和意义的。

回老家过年,意味着和故乡草木风物、亲友故交的重逢。而反向春节去子女处过年,则意味着父母们,能够走进孩子们日常的生活场景,能够感知他们所接触的事物、所生发的想法。多些双向的“走近”,这对于破解“过年回家必吵架”的代际隔阂,无疑是有好处的。离开了故土,或许也便能少些固执吧;让父母们多些亲眼所见,或许也便能够少些费事费力的说服吧。回老家过年是传统,但“传统”未必一定是安放现实的最好方式。

不知道孩子们经历了什么,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不知道他们平时是怎么生活的……那么,又何妨动身起行过去看一看。这不是谁迁就谁的问题,而是代际沟通乃至是破次元壁的好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