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高位者的“正路”:管好自己,理顺他人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做题家和出题家的最大区别,是谁来定义游戏规则,往往那些已经定义好规则的游戏,都是较低回报的有限游戏。而苏敬轼恰恰是有魄力和能力去定义规则的game changer,而不仅仅是game winner。

受 访 | 苏敬轼 百胜餐饮集团全球董事局前副主席、百胜中国前主席兼CEO

撰 文 | 尹晓琳

责 编 | 施 杨

与人们的想象相反,多数人无法成功并非因为单纯,而是因为复杂。

2006年段永平以62万美元拍下了巴菲特午餐,带着26岁的黄峥一起去见巴菲特。多年后,黄峥回忆,这顿饭对他最大的意义可能是意识到简单和常识的力量。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常常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诉求而自我蒙蔽,面对事实时不再有勇气用理性、用常识来做出判断。

最近我们采访了百胜餐饮集团全球董事局前副主席、百胜中国前主席兼CEO苏敬轼。他前不久出版了首部管理学著作《正路》,讲的正是大道至简,一以贯之。核心话题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免除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高效地做好每一个决策。

决策者和执行者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决策者要负责出题,而大部分人都是传统意义上的做题家。做题家和出题家的最大区别,是谁来定义游戏规则,往往那些已经定义好规则的游戏,都是较低回报的有限游戏。而苏敬轼恰恰是有魄力和能力去定义规则的game changer,而不仅仅是game winner。

从多种意义上说,苏敬轼都是曾经打造过天花板的人。他带领百胜中国从一个边缘的小分支,发展成百胜全球的最大利润来源地,靠实力赢得了独立,他本人一度是百胜全球年薪最高的管理者。

而管理每增大一个量级,复杂度都完全不同。我们试图求解,苏敬轼是如何领导一家员工超过40万的企业,并且游刃有余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聊到了个人志趣和风格,领导者如何观照自己的ego,以及在顺境中如何不膨胀。

CBR:您期待读者会怎么读这本书?市面上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商业书,有一类是成功传记,看完以后放在书架上,提醒自己也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有一类是出差放到行李箱,看完以后就不再打开了;还有像《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样的书,隔一两年就会重读;也有的书是管理者的心得笔记,会时不时想到一些东西,做一些记录,然后仔细地做对照。

苏敬轼: 如果看完只是觉得这书挺好玩,挺有意思,证明了我过去思考都是对的,这不是我的期望。

我希望真正能够对你原来的思考产生冲击,引发人去思考自己过去是什么样的想法,为什么某些事情做的不如想象得成功,也许在这本书里面突然发现搞不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这样的冲击,从而改变你的工作方式,或者学到一个新的技巧,那就很有意义。

这本书跨的挺多,个人的、带团队的、对品牌的思考等等,我希望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有所启发。我也希望大家留着这本书,今天看了没有太多感觉,过两年再翻一翻,工作到了不同的境界,碰到的挑战也不同,可能会有新的领悟,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

CBR: 这本书的内容涉及从怎么做事到怎么做人,您原来是学工科的,然后又去读MBA,后面反而有点回归儒家的修身、个人修炼上面,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过程?

苏敬轼:我当年念书考入工科,是非常好的训练。要求你做决策非常科学化,不能出问题,否则盖个工厂炸了怎么办?那个投资这么大,要是浪费了怎么办?每一个都要算得非常精准。讲究理论的完整、立论的依据等。但它主要是对事而不是对人。久了以后,天天面对化工厂、在实验室我就没太大兴趣了。我觉得人才是最大的挑战,比工程难多了,因为人太复杂,于是后来我就学了管理,去了很好的学校,又进了很好的公司,当然也学到一些方法让人能够很好地在一起工作。

我们研究的管理学,其实引进了很多社会科学的东西。所谓社会科学就是把自然科学里的一些工具,在人的工作层面上适当运用,包括MBO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KPI、Balance Score Card等等方式,帮助大家在我们希望的路径上做到他们该做的事情。但是效果在我看来未必特别好,因为人到底不是机器。人的思路比较复杂,所以我回过头来又去研究人性。其实人性也没有那么难,比方说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个图基本上就把人的思考方式架构清楚了。

其实真正最懂人性的还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几千年,老祖宗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把人性研究清楚了。西方反而更多是急功近利,希望用工业化的方法来管理人,希望用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不现实。跟人合作不可以简单化,与人相处的关键是尊重人,那么在管理上如何体现对人的尊重?给他赋能,而不是赋权。不是说让你做一个决策的决定,而是给你一个做决策的能力。

CBR: 新冠疫情已经持续两年多,很多人的心态发生了复杂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经营也面对很多新挑战。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您会给经营者提供什么样的建议?

苏敬轼:一个企业长期经营,不可能一直顺顺当当。今天消费者认可你,但消费者其实会变,而且客观环境也会变,竞争情况会变,任何人认为今天成功就代表明天继续成功都是不现实的。新冠也好、新的科技挑战也好,挑战对于经营者是不断出现的。如何面对?还是要回到整个基本面,你是不是掌握了成功的关键,是不是在所有事情上做到尽量好,至少比竞争对手要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就算大家日子不好过,但我的日子相对比你好过一点,不管怎么样,我还是可以存活,等到环境稍微好一点之后又可以发展壮大。追根究底还是团队能力要打造上去。

CBR: 有没有考虑过做CEO教练?在硅谷有很多CEO教练的角色,首先本身得当过CEO,得做过决策,还得是董事会信任的那个人。国内的CEO教练尚未发展起来,很大原因在于不少教练是hr背景,没办法向上去教练 CEO,而且放到董事会里面说服力是不够的。

苏敬轼:的确不容易,很多CEO从部门主管升上来,往往并不全面,比方说市场上来的,财务上来的,这一块儿很熟练,但失去了对整体的把控,尤其部门跟部门之间合作不好怎么处理?未必有这个经验和能力,渐渐在跨国公司就形成了山头,Office Politics,决策也不够及时。

还有一类CEO是创业者,缺乏经验,小团队变大之后没有章法。所以如果有人能教,应该比较好。我自己也试过一些mentor的角色,发现也没那么容易,投入的精力比较大。

CBR: 在训练管理者的过程里面,会有意培养他一些什么样的习惯?

苏敬轼:《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很好。很多人看完以后,我会问是哪七个习惯?有人说我还没背,其实如果你真学会了就不需要背。我在百胜时要求所有人都去上这个课,但不是我来教,一定要你自己教,不教你不会真的学会,部门主管每个人都要上,上完之后要变成自己的习惯,比如双赢、以终为始。

还有一个是重要的训练是,一定要互相认识,挖对方的宝,不断地挖对方还能做什么事情,这是真正对人尊重的表现。两个人合作,不要简单粗暴地说这个事情你帮我做到,比方说我需要300吨鸡,你帮我买到,但为什么不是500吨?为什么不是鸡腿?为什么不再问问你还有什么东西?或者你觉得我可以买什么东西?我们很多机会都错过了,因为思路太狭窄,所以我一直鼓励多思考,要去挖出这些东西来。

后面我开了一门课程Make Better Decisions ,中文名“运筹帷幄,当机立断”,这个课我就教大家做决策,这其实是有一套流程的,很多人都是按习惯做决策,太快,应该前面慢、后面快,这是一个过程,太多人直接一下就冲出去了,就会做错误的决策。

我很重视年轻人是怎么思考的,因为为决策所做的准备工作很多都是年轻人做的。如果他们提供的资料不对,决策就要出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