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网课画面“搬”到剪纸上非遗传承人刘万讲刻刀下的玲珑世界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3月25日讯(见习记者 钟亚萍 实习生 彭轶群)春节以来,因疫情防控需要,居家上网课成了深圳中小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这些小朋友在家学习的状态如何呢?深圳南山区区级非遗项目剪纸(肖像)代表性传承人刘万讲就创作了《居家上网课》系列剪纸作品,真实形象地反映了学生居家上网课的情景。

  不同于在教室集中上课,线上课程时间较短,也更注重学生智以外的德、体、美、劳等素质教育,刘万讲便想到将他看到的、感受到的学生居家上网课的状态通过传统的剪纸艺术表现出来。

  窗外的春风吹佛着刚冒出新芽的树枝、各种书籍或站或躺在书柜里,一个扎着马尾、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目光专注、伏在桌上认真地做着笔记,桌上平板电脑显示屏发出的亮光照在女孩胖嘟嘟的脸上,脚边一只花猫慵懒地躺着,挂在椅背书包上的“深圳”两个字给这幅场景以坐标……

  《认真听课》,这是该系列作品中刘万讲创作的第一幅。创作之初,该选择一个怎样的形象来表现深圳中小学生呢?刘万讲经过一番思考,最终确定选择具有传统中国小学生特色的形象,也更具有七八十年代剪纸人物的特色,“这个小女孩身上可以体现出正气、元气和灵气,这也是深圳中小学生身上有的特征。”刘万讲解释说。

  后来,刘万讲又创作了另外五幅作品,分别表现了课间活动、兴趣班、传统武术体育课、社团课、家务劳动课等场景。每幅剪纸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或舞剑、或跳健美操、或打球,亦或洗衣服,活灵活现、异常生动。

  记者注意到,无论是什么活动,每幅画里都有一只慵懒的小猫。刘万讲解释说,这只小猫是刻意为之,小猫的静会更凸显学生的灵动。剪纸艺术是一门非常注重虚与实、动与静、繁与简的处理艺术。

  剪纸是一种缕空艺术,使用剪刀或者刻刀把一张艳丽的纸张或剪或刻出各种各样的图案。为了更直观地表现创作过程,一支笔、两把刻刀、两张纸,刘万讲在现场创作了一幅小学生吹笛子的剪纸。将红纸至于草图之下,先在草图上勾勒出基本线条轮廓,剩下的工作就交给刻刀了,每一次刀落之处都有痕迹,所以除了心中有图,手也需要很强的控制力。

  刘万讲告诉记者,剪纸有四个技巧“先里后外、先小后大、一刀到底、充分交叉”,一幅剪纸作品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眼睛、鼻子、嘴巴又最能体现人物的神态,眼睛所看的方向要与其行为协调统一。所以在剪纸过程中,一般先从五官开始,然后到脸型、头发、姿势动作,再到服装,最后才是周围的环境。不到40分钟的刻刀雕琢,一幅小学生吹笛子的剪纸作品就呈现在了眼前。

  除了自己创作的这一系列《居家上网课》的作品,刘万讲告诉记者,他的许多学生也在疫情期间通过剪纸创作了许多与抗疫相关的作品,表达对志愿者和医护人员的感谢与支持。他也希望通过将剪纸和生活相结合,让非遗“活”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