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骆振心
张朝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增值税留抵退税工作,全国退税规模约为1.5万亿元,并明确了政策范围、操作办法和时间进度,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大规模减税降费的序幕。自2016年全面推行营改增以来,增值税在我国税收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截至2021年,全国增值税规模达到63519亿元,同比增长11.8%,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36.8%,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税种。新一轮减税降费从增值税入手,真金白银减少企业税收,显示了放水养鱼、让利于民的政策导向,向社会传递了积极的信号。
增值税留抵退税主要是因为企业当期的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增加了企业当期的税收负担。这一轮增值税留抵退税与之前相比,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举措更实,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享受政策的范围扩大。原来政策主要对象是在先进制造业企业,目前扩大到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六个行业,以及所有行业的小微企业。二是从增量退税转为存量退税。2019年4月开始试行的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则限于增量部分,而这次要退还以前年度结存的进项增值税,之前没有抵掉的增值税这次全部可以退还。三是退付比例提高。小微企业以前退付的比例只有60%,这次比例提高到100%。四是退付时间提前。以前留抵退税采取的方式主要是结转下期抵扣,这次改为购进退税,就是购进设备的时候就办退税,不用等企业产生销售之后再去抵扣。
减税是支持企业发展、提振实体经济的直接有效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的推出针对了当前经济发展的难点和堵点,是应对当前复杂经济形势的重要举措。从今年的经济数据看,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4.2%,各项指标数据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是,企业经营普遍反映还存在不少困难。从宏观看,当前全球疫情扩散蔓延,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部分地区散发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国内经济恢复仍不均衡,行业企业地区有所分化,企业经营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大。从微观看,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物流通道不畅,国际市场开拓受阻,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上升、销售困难、融资难融资贵等多重压力,一些市场主体现金流比较紧张、经营举步维艰,通过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可以释放企业资金占用,缓解企业资金紧张,增加企业利润,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尤其是对设备等前期投入较大的科技企业、制造业,政策的作用十分明显。
从增值税留抵退税的体制安排来看,新一轮减税主要是中央来承担。原来增值税留抵退税是按照现行的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来分担,中央与地方各承担50%。今年实施的留抵退税中央安排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对新增留抵退税中的地方负担部分,中央财政补助平均超过82%,也就意味着中央承担的部分平均超过了91%。这样的制度安排,充分考虑到了我国财政运行的体制和当前财政收支的实际情况。一是调动了地方积极性,由中央负担了绝大部分资金,不增加地方财政负担,确保地方能把减税政策执行到位,让企业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二是确保了地方财政平稳运行,当前各省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财政运行紧张,地方减税资金1.2万亿元由中央负担,支持地方落实新出台的留抵退税政策形成的减收,地方财政收支不会因减税而造成硬缺口。三是防止出现收缩效应。通过中央设立3个专项转移支付,有效缓解地方资金压力,有利于保持财政支出的强度,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
实施大规模留抵退税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把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发挥政策红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一要完善资金直达机制。把增值税留抵退税专项资金纳入财政直达资金范围,省级财政部门当“过路财神”,实行动态监控,资金下达和资金监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优化分配流程、强化资金监管,确保对地方的补助直达市县基层,确保退税资金直达市场主体。二要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积极构建“预算制度+信息技术”的管理机制,整合预算管理各环节业务,及时对留抵退税资金情况和数据进行分析,实时了解资金拨付动向和进度,提高资金拨付的精准性,提高政策执行效果。三要加强窗口服务。持续优化电子税务局功能,优化窗口服务流程,确保规范、高效、快捷地为纳税人办理留抵退税。
退税资金是企业的“救命钱”,必须用于企业纾困解难,要防范和打击骗取增值税留抵退税行为,确保政策落实落地。一方面,要筑牢防护墙。依托金税系统和税收大数据,建立留抵退税风险指标模型,完善防范虚开骗税的风险管控体系,加强对退税申请的审核,对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开展排查,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和风险疑点,早发现早处置。另一方面,要严肃财经纪律。对偷税、骗税、骗补等行为坚决打击、严惩不贷,聚焦虚增进项、隐瞒收入、虚假申报和其他欺骗手段骗取留抵退税违法行为,持续加大打击力度,加强宣传和曝光力度,形成长期震慑效应,进一步营造公平法治的税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