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卡在了这里

  前几天,北京主场「ID:bjzhuchang」在盘点国安队内绿城青训出品的几名球员时,曾提到「北京不能建足校」的情况,很多球迷在后台留言,询问原因。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多年来困扰北京足球的核心问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也正是中国足球落后的核心原因。

  即:体育不属于教育!

  没错,体育也是育,是身体的教育,但是在中国,它就是不属于教育,中国的教育是对头脑的教育。

  具体来说,足校,即足球学校,既然是学校,就必须由教育主管部门审批,由教育机构开办,然后收到教育部门的审核督导。

  但是,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是体育职业俱乐部,不是教育机构,没有开办足校的资质。

  

  可能,有人会问,那鲁能足校、绿城足校、恒大足校是怎么开起来的?

  那这里面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是否有意愿特事特办了。或者说,地方政府是否重视体育和足球了。

  北京体委和北京足协是什么样的情况,相信球迷心里也清楚,也不必要再多说了。

  其实,北京体委和北京足协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就算是真的重视足球,想开足校,也未必开得起来。

  因为这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足校一旦建成后,就面临着招生问题,那生源从哪来?

  北京的教育资源在全国是排在前列的,北京的好学校那么多,北京的孩子如果正常走普通教育学校这条路,未来的前途大差不差,至少是能够有一个大学本科或者研究生学历保底的。而如果走足校这条路,一旦中途离开,其在学校教育方面是没有竞争力的,最后只能落得个职高类型的学历文凭。

  而且,北京的人口并不算多,适龄儿童课外学习音体美的都有,真正想从事足球运动的少之又少。

  基数少,前途不明朗,任哪个北京孩子的家长也很难做出抉择。

  那么,北京足校从外地招生不行吗?

  行倒是行,但是涉及到了学籍的问题。在北京办学校,本身就需要学籍审批,如果学生是外地的,还要涉及到外地学籍的转入问题。但这方面,北京跟外省市不一样,外省市有的是人口和劳动力输入型,对于学籍转入是鼓励的,而北京则恰恰相反,对于学籍的转入是严格限制的。

  不能转学籍,孩子来到北京足校后,就涉及到中考、高考的问题,在北京考不了,而足校的应试教育能力又不如普通学校,北京的学校应试教育效果往往又不如外地学校,因此,外地孩子要想来北京足校,就意味着只有当职业球员这一条路。如果不成功,可能连初中毕业都未必拿得到。

  更何况,北京的生活条件很高,外地孩子到北京来上足校,父母过来以后的住房和日常生活,都是相当大的一笔开销。

  换你是孩子家长,怎么想?

  所以,就算是北京体委和北京足协想办法找关系把北京足校建起来了,恐怕也招不上什么人来。想建成鲁能、恒大那种万人足校,根本就是白日做梦。

  

  事实上,在目前没有足校的情况下,国安俱乐部为了梯队建设已经想尽了诸多办法,但效果仍然不乐观,从中也能够感受到,所谓的「北京足校」根本就是球迷们一厢情愿的空中楼阁。

  目前,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的青训梯队建制大概是这样的:一线队下面是预备队,预备队以下是梯队,梯队是直接属于国安俱乐部的,按照年龄段一直往下延伸到U12。

  U12的意思就是12岁的年龄段,这也就意味着是所谓的「小升初」以后。初中三年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U12以后三年的梯队的文化课教育必须得到充分保障。

  因此,国安就要与教育部门合作,寻找愿意承担U12-U15文化课教育的学校。

  

  目前,与国安合作的中学是115中,这是唯一一所承接国安梯队文化教育课的学校。

  显然,仅仅指望一所学校是不够的。为了能够给更多喜欢踢球的孩子找到能够一边读书一边踢球的地方,国安俱乐部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些年来谈过的学校不胜枚举,但截止目前,仍然只有115中一家。

  为什么谈不下来?原因很多。

  比如,有的学校校长喜欢足球、重视足球,愿意合作,但拿不到足够的学籍。有合作意向的学校一次只能拿出3个学籍来,这种情况根本没办法组队。总不能让国安U12梯队的小球员,在东城上学的有5个,西城上学的有3个,海淀的4个,大兴的2个,通州的3个,门头沟的3个,房山的4个。若真如此的话,小球员怎么训练?北京城那么大,光把球员聚在一起就好几个小时过去了。

  再比如,有的学校虽然能够提供学籍,但是提供不了专业足球教练,教练还得是由国安梯队的教练来。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教练是带梯队的,又是跟学校有合作,那么教练到底是俱乐部的人,还是学校的老师?这个问题就会涉及到教练的工资待遇由谁出的问题。

  还有,北京的学校里,教育水平相差也比较大。特别好的学校,根本也不靠足球这种东西赚口碑,而差一些的学校,想发展自己可能会傍上足球这个噱头,但学生家长就会考虑,我的孩子明明能上北京四中、五中,为什么非得要去这种差学校呢?

  为了能够跟更多的优质学校合作,国安俱乐部方面也作出了很多努力,愿意附赠一些条件,但一谈条件,学校这边就提出了自己的诉求。比如:你们梯队的教练能不能也给我们学生免费带带体育课?你们梯队在我们这学习训练,能不能把我们操场给修修?你们梯队来我们这里占着学籍,能给我们多少经费补助?

  条件一多,谈着谈着就崩了。

  因此,现在国安梯队或者说北京足球的最大问题就卡在了这里。其实,从年龄更小的5-11岁的足球基础训练来说,北京踢球的孩子并不算太少,很多青少年俱乐部都在做这种普及型的、基础的训练项目,还有一些是跟国安有合作的专业的训练,比如越野、朗跃这样的青少年足球训练,这里面是有一些人才储备的。

  只是,这些小学阶段的孩子踢球到了12岁以后,就面临着下一步的选择,北京的选择只有115中,名额很少,未来不确定性很大。因此,一些孩子要么就不再坚持踢球,而转向学业,要么就去了外地的足校。

  

  所以,归根结底,问题并不在于体育系统,而是在教育系统,或者说是中国对体育和教育的认知是割裂的。在学校里,有体育老师,体育老师负责学生的基本体育活动能力。但学校里没有体育项目老师,体育项目的教学如果是市场化的,如足球、篮球则交给市场,这就脱离了教育体系,如果是非常市场化,则交给了体校运动队,这也脱离了教育体系。

  中国球员也好,运动员也好,对他们和家长来说,最难的一点是,要在体制上去选择,是让孩子走接受文化教育的路,还是接受体育的路。

  其实,这根本就是一回事,但却被人为地割裂成两个事。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