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接纳和调整从“心”找到出口

  这个春天,新一波疫情卷土重来,被封控在家里,每天仍然能感受到生活里的不确定,不只是成年人心里生出许多感慨,就连孩子也会对一些严肃的议题有了疑问。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何正确认识焦虑情绪?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消除负面情绪,提升心理韧性和心理复原力?

  慢行键下的生活,从失控中找回控制感

  “最近感觉特别难过,觉得好孤独。”校园疫情封闭期间的小婷本来想跑步解压,保安大叔却让她戴好口罩不要跑;“隔离上网课不适应,毕业论文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压力比较大……”这是毕业班小肖同学的困扰。在按下“慢行键”的上海师范大学,来自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的心理人,每天都能收集到成千上万的学生情绪卡片:“老师,我发现我的情绪不对劲,总是静不下来,容易不耐烦”、“不知道为什么隔离的这几天大家脾气都不好?”焦虑、不安、烦躁等关键词仿佛是隐藏在阴霾中的危机。对于这样的现象,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蔡丹表示,“封闭管理期间产生应激情绪或感到焦虑是心理情感的正常反应,并不局限于校园人群,社会大众也同样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因此,要学会接纳和调整情绪,从失控的生活中找回控制感,积极的心理情绪便会如期而至”。

  于是,在校园中,构建“心灵守护区”成为了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的目标:面对面、网络视频、电话、邮件,从晨曦到夜幕,大家想尽了方法来为大家进行疫情下的心理疏导;一场场“疫情下的心理调适与积极情绪”“疫情之下如何安排学习”等专题讲座,是学校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关心关爱,更是心理守护。

  不仅如此,上海师范大学还独创了直播聊天形式——3月 15日,千余名师生扫码进入学校“锵锵三人行”直播间,听心理学专家聊“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如何正确认识焦虑情绪? 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消除负面情绪”等问题。

  上海师大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是全国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培育单位,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面对这次疫情,老师们特别提出了“静、想、清、聊、动”五个“一”心理保健操,从“静一静”“想一想”“清一清”“聊一聊”“动一动”五个方面,支招大家正确静心的接纳现状,并且用充足时间感受和思考烦恼,同时清除掉不必要的信息和自我加码,通过跟朋友、自己和相关专业人士的聊天来增加快乐,从而转移注意力,放松下来,增加自傲掌控感。

  清除心理噪音,为美好未来做准备

  从2020年初至今,疫情已经两年多了,社会大众已经经历过相似的冲击很多次,虽然大家一直在总结很多有用的心理调适经验,但因为这次疫情跟以往相比,心理方面受到的冲击其实来自于跟生活受到影响有关,不同的人群,生活受影响是不同的。

  一项调查显示,疫情居家期间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疑心病、易怒、低落、抑郁、盲目乐观……很多人为了逃避这些情绪,为有人选择日夜颠倒打游戏,也有人选择疯狂工作。但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专家表示,不仅不应该逃避这些问题,反而应该更勇敢积极地面对这些心理问题,并且做好心理自助与疏导。

  因此,3月22日上午举行的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他特别提到的心理调适需要掌握四个重点:有盼头、有放下、有自律、有念想,其实跟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老师提出的五个“一”心理保健操有着异曲同工。其中,怎样避免“心理噪音”是最值得关注的一点,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生活从无序走向有序,寻找疫情下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舒心体验,学会制定难度适当的任务,静心、安心、全心工作和学习。

  对于这一点,正处于闵行古美街道封闭在家的心理咨询师周老师深有体会,她表示,虽然自己的母亲因为生病此刻正在医院接受治疗,而她的同事孩子只有一岁,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但她们都在通过良好的心理调节去适应:“对我而言,我的工作是耗能的,但也是温情的”周老师说,“我和我的学员们在云端一起探讨封闭管理情绪调节、云端学习、劳逸结合、自我关怀和人际互动等主题,探索自我成长、减压放松情绪、挖掘生命潜能、激发学习动力。”青年报 王婳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