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大气”的奋斗者

董文杰。受访者供图

■劳模巡礼

开学没几天,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主任董文杰就谋划着为该院2020级本科生讲授思政第一课。他勉励学生要有“大气磅礴大气人,气象万千万千星;阳光共享六十载,风雨同当又一程”的大气精神,蕴含着他对自己的要求、对后辈的希冀。

2015年,中大大气科学学院成立,董文杰受聘为院长。“在未来的10年内,我们将在引领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气候变化外交谈判、服务于国家实施南海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在聘任仪式上,他向学校作出了“立志建设国际一流的大气科学学院”承诺。

5年来,他带领大气科学学院学院全体教职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奋图强,实现学院快速、高质量发展,学科整体实力跃居全国前列。在今年广东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劳模表彰大会上,他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并作为获奖代表上台领奖。

气候领袖训练营与戈尔同台对话

作为学院的领路人,董文杰提出大力推动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化学、海洋气象、空间天气、冰冻圈科学等五个学科领域建设,凝练出“陆面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一带一路’关键区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南海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空间天气与比较行星学”等在大气科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大特色与优势方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大气科学培养体系。

身为一院之长的同时,董文杰也是一位杰出的大气科学家,先后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等职位。他潜心开展地球系统模拟研究,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长期致力于“地球系统模式”研发与应用研究的董文杰,实现了社会经济模型和地球系统模式双向耦合,定量分析和评估了人类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和减排义务,为我国和发展中国家争取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权益提供科学支撑。

身为大气科学领域的专家,他先后8次以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科协代表团团长、团员、代表团特邀专家和国际组织特邀观察员身份参与气候变化外交工作。

2016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来中国开展世界气候领袖训练营活动,董文杰作为推荐专家,与戈尔同台对话,为数百世界气候领袖训练营的营员们答疑和宣讲气候变化科学和应对策略。

学院戴永久教授当选中科院院士

“学院一直在倡导‘以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在董文杰看来,人才引进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一环。在他的推动下,大气科学学院依托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学科群的独特地缘优势,以及“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等平台优势,打造了一支一流的大气科学学科人才队伍。

目前,大气科学学院全院共有教职工186人,较建院之初的18人,规模增长近10倍。其中培育中科院院士1名,引育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3名,全国气象教学名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各1名。五年间,该院获得竞争性科研经费3.13亿元,较“十二五”期间增长六倍。

2019年,大气科学学院教授戴永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距离他2016年入职中大仅仅过去了三年。“科学研究迎来了一个好时代,中山大学这个集体的团结、奋进也一直鼓舞着我。”在大气科学学院创新与发展论坛上,他分享了当选院士的体会。

除了人才培育方面的用心,董文杰还不断完善学科布局,带领学院积极探索局校、院所、院地等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他推动学院“大项目、大团队、大平台”建设,现已建成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研究平台和1个省级教学平台。

近年来,大气科学学院积极参与广东鼎湖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超算中心“天河二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船(6800吨级)的建设与应用。这背后,是董文杰和同事们数年如一日的默默付出。

“近年来,学院学科排名不断上升,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与学校同进步、共发展的结果,也是全院上下共同拼搏的结果。”董文杰说,“我们经常自称自己是‘大气人’。‘大气人’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它包含的还有‘大气’的精神、‘大气’的人生态度。作为‘大气人’,就要发挥‘大气人’的专长,以所学知识服务家乡,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

实习生 张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