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刚:“自我管理”是什么意思?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去了解别人,但最需要了解的却是“自己”。

  我的观察是:很多同学都希望学好,但自己有很多低效行为没有看见,以为努力就可以,好一点是“事倍功半”,差一点的可能就是“徒劳无功”。

  我尝试了多年指出这些我看见的弱点,但大家通常都没听进去。这个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我自己的观察一定不全面,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帮助同学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只要他自己发现问题,我相信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远了。

  

  我昨天将我的“工具”想法分享,得到大家的支持,准备短期之内推出给大家用。

  工具很简单,我的考虑就是一定要从大家都熟悉的概念开始,所以这个工具的切入点是to do list。每个人都有to do list,只是有人会写下来,大部分人就让它存在脑子里面。

  存在脑里面的to do list当然是不靠谱的,所以工具第一步就是将脑里面的to do list 写出来,加上一个简单打分制度,最后从一张简单的二维图将你的“思维模型”给展现出来。

  你也可以当这个图是你的脑图,但我们的脑图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缺乏一个时间轴,我们设计的工具是在脑图上加上时间轴,让脑图更“立体”。

  我相信每个人第一次看见自己的脑图一定会很惊讶,一定不相信是自己。为什么我那么肯定?因为我做过,我们每个人的“幻想”出来的行为模型与“现实”执行出来的行为模型差距很大。

  只要将自己的“幻想”与“现实”的行为落在同一个calendar上,差别就能一目了然。

  今天南总的“三好一改”也对这个工具作出了她的第一反应,现在与大家分享一下:

  

  「三好:自我管理。

  晚上的运营委员会结束后,在导师会中林老师分享刚刚设计的关于“自我管理”的工具,看似“简单”的逻辑和工具,很受触动。这个场景中串联起“大道至简”,“简单即力量”这两个词语 ,开始理解背后的含义。

  就如老师说的一样,我们最难了解的是“自己”,很多时候并非是主观上不想要改善或者将事情做好,而是我们自己都不“懂”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样就没办法帮助自己改善。

  老师设计的这个工具,首先从梳理to do list 开始,动手梳理的过程中就是检查自己“思维方式”的动作,相信只要动手,就一定会有发现。

  跟着用重要和紧急的“打分”标注出时间的权重,将“打分”出来的结果拉成一个平面,就会得出整个“全景图”。尤为关键的是紧急是设定1-12个月的时间轴,这样就将事件,行为,时间串联到一起。

  再推下去就是落实到calendar,从calendar的时间分配和占比,就会倒推回去检查事件“打分”权重的客观性,以及倒推“检查”to do list 的事项。这三者之间是来回检查和互动的,串联到一起就是“自我管理”的大局观,是与时间串联到一起的。

  另一个发现是,这个“大局观”也是一个“沟通工具”,首先是与自己对话的沟通工具,想象着是将自己的“脑图”呈现为现实,让自己看见真实场景,这样就会在发现自己的思维方式之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改善的方向和行为。

  而同时也是与他人之间的一个“沟通工具”,尤其是上司与下属,这个“大局观”很快能将双方拉倒一个平面和现实的场景,不再是“点状”的沟通,所有高效沟通的基础都是进入到同一个场景,而有了这个“沟通工具”之后就很容易实现。

  

  我们之前经常说“自我管理”,今次在老师分享这个工具之后,找到了“落地”了感觉,体验到如何通过有形的方法和工具能实现,这就感觉很踏实。

  同时也让自己更深刻的体验到,任何时候方法都比问题多,只要我们抱着解决问题的初心,主动利他的心态,就能发现很多“新大陆”。

  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工具”的迭代,背后还是心态,思维,和行为的迭代,这一点上要好好修炼,老师在不断给我们示范,是绝对的榜样,自己还需继续修炼。」

  这个工具我准备提供给所有参与我们学习环境的学员。工具不是关键,关键是大家是否“用心”去用。

  好,今天就说到这里。欢迎反馈!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