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国内「首席经济学家」这个职业名称的由来还是挺戏剧性的。
2000年,知名经济学家左小蕾在中国银河证券任职,既不是管理人员,公司又不能把她作为一般的研究人员来对待,于是丢给她一个问题:你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左小蕾给自己定位叫“首席经济学家”,以这个姿态出现在公众、媒体面前。
后来国内的一些证券公司、外资银行觉得首席经济学家有很高的权威性,代表性发言在业内也更有分量,于是开始设置首席经济学家的职位。
发展到现在,国内大概有百来号首席经济学家,而把这个概念炒热的是去年12月加入恒大的任泽平,网上一张不知真假的1500万年薪文件把首席经济学家群体推到公众的视野里。
先不说文件真假,这个传说中年入千万的男人,履历确实厉害,既在国务院的研究机构从过政,又在国泰君安、方正证券当过官,即便文件薪资有假,相信薪水福利也不会低,不然也不会被许家印选中。
入职恒大之后,任泽平牵头组建了恒大经济研究院,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分析、市场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动向研究,在对外界发声的时候,他还算半个新闻发言人,凭着在股民心中的大神地位,给恒大增加了很多曝光度。
更厉害的还有中信建投曾经的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此君在业界堪称BUG。
2007年成功预测次贷危机声名鹊起;
2015年预测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走势,一战封神,甚至被称为“尼古拉斯·金涛”、“周期天王”;
2017年,在大宗商品一篇上涨声中,他竟然预言四季度商品价格见顶然后开始回落,结果再次被言中。
只可惜天妒英才,去年11月27日周金涛老师去世了,才44岁。
更多的详情,可以看知友
@许兰帅 的专栏文章(附文章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24604262 )话说回来,这个群体除了顶着“首席”的名号,还会身居大公司、独角兽企业副总裁级别的高位,他们都是国内经济学界精英中的精英,能够左右大企业发展方向的大佬。
除了国内企业,很多国际金融机构同样都设有首席经济学家,比如之前担任过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北大教授林毅夫,曾任欧洲央行资深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的沈建光。
不过跟任泽平不同的是,沈建光离开瑞穗证券后,加入的是科技公司京东金融,目前国内应该就这一家科技公司、甚至互联网公司设有首席经济学家。
不过这也不奇怪,京东金融在行业里的每一次“踩点”都很准,并且也发展的很快。
在业内都在讨论互联网金融的时候,他们先提出了金融科技;等到行业都在谈论金融科技的时候,又先提出了数字科技的定位;前几天还以估值超千亿人民币成为超级科技独角兽。
之前还有亚马逊原首席科学家薄列峰、微软亚洲研究院原城市计算负责人郑宇先后加盟,对人才也很重视,所以引入首席经济学家并不奇怪。
尤其2018年全球经济遇到的困难和风险增多,贸易局势紧张,国内的监管也比较严格。一家公司如何走得更快,确实是需要更多的关注宏观经济环境。而沈建光的宏观研究背景,无疑是有助于京东金融整体的战略发展的
其实这种科技公司引入首席经济学家,加持自身发展的情况,在国外屡见不鲜。Google的首席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微软首席的经济学家普斯顿·麦法宜,亚马逊最近也正在大规模招聘经济学家,科技公司引入经济学家已经算是行业的整体大趋势了,毕竟千金易得良将难求,走在行业前端的科技公司更需要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有清晰的认识。
至于问题的最后,首席经济学家们年薪近千万甚至超千万合不合理?综上所述,显然合理。不过也要说,什么样的价值匹配什么样收益,这样的薪资水平,在业内也属于相当头部的了。
主要还是就那些跟政策制定者关系很好,因此可以比一般经济学家更准确推测政策风向的人。
在中资行和外资行都做过策略研究的来答一记。
首先,什么是首席经济学家。这个概念广义点来说可以是券商经济/策略/固收研究团队负责人,同时也包括各大商业银行、研究机构的宏观研究团队的负责人,所以每一家大大小小的券商/银行/研究机构都可能有首席经济学家,这个职位在中国至少应该有一两百人之多。
其次,能不能挣近千万或以上。答案是只有非常少部分人可以。各类首席经济学家一般来说只有在券商工作的能达到这个数字(恒大这种属于例外),而且也是凤毛麟角,至少要求长期霸占新财富(国内)或者II(香港)投票前几名。从香港的情况来看,现在研究部里面即便是外资行50万美元一年的MD(董事总经理)的工作已经不太好找了,何况一些首席经济学家还不是MD,所以base能到两三百万的首席已经算挺好的了。国内的情况我了解的较少,但是券商数量更多,收入分化应该更严重,排名前十的可能会好一点,但是离千万应该有些差距。总结一下就是除非能拿到投票前几名或者在大的机构担任重要的管理职位,要不然收入远达不到这个量级。对券商收入好奇的可以去看看公司年报(很多券商都是上市公司),里面会披露收入最高的五个人的收入(不只是基本工资,包括从公司拿到的所有的钱)。
最后,这些人为公司创造了什么价值。首先,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的基本价值是撰写宏观研究报告,服务公司客户(买方),帮助公司赚取交易佣金。银行和研究机构的可能更偏向服务于内部。其次,一个好的首席经济学家往往是公司实力的象征,可以提升公司品牌价值。首席经济学家需要经常外出刷脸,以保持足够的热度,走的路线类似于网红。比如我妈妈都知道任泽平乃至方正证券,但是我敢保证她一篇任泽平的文章都没看过。我认为恒大招募任泽平看中的更是这个作用,宣传效果肯定比花1,500万在电视上帮恒大打个广告好,何况还能帮助分析政策提供集团发展战略。最后,部分首席经济学家还在券商担任重要的管理职务。比如陆挺之前在华泰主管研究、销售和交易,负责招兵买马组建香港团队(虽然最后效果不太好...)。大部分首席经济学家都会或多或少担任了研究部主管的职能,负责整个研究部的运营。
总结一下,1) 首席经济学家范围很大,可就业于券商/银行/研究机构/大型企业,广义来看全国有一两百人之多; 2) 如果你能够在这个行业攀登到金子塔间,拿到前几名或者担任重要的管理职位,是有机会拿到近千万或以上的,但是这部分凤毛麟角; 3) 首席经济学家需要撰写研究报告,提供宏观分析,对外刷脸帮助公司宣传提高公司形象,此外还或多或少会担任部分管理职位。
大型公司也是分真假的,所以首席的区别也很大,我不认识真的大公司的首席,不过想凑趣说说认识的假的大型公司的首席。
一个朋友当年高考状元出身,上的北大,牛津交流一年半,学的宏观经济具体专业专业名称我说不清,回国后在咨询公司做过,国企做过,互联网公司做过。
前年跟我说他准备面试某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我说恭喜,他说求我帮忙,我说你都首席了还要我帮忙?他说要求我老婆帮忙给他修改一下英文简历,于是我老婆几乎重写了他的简历,调整了好多语法错误和一些用词。
他面试很成功,做了某大型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后来我问他具体做什么?他说主要是出报告,我说出什么报告?他说出老板要求的报告,我说报告的依据是什么?他说主要是找国外资料,创造一些新名词,之后找一些国外案例,来解释和描述这个名词,之后推出新产品。
现在这家公司已经不太常听到了,不过还在,具体怎么样我也不清楚,但是总觉得叫大型公司欠妥。
首先能给出这个薪资的公司很少,其次根本没有值这么多钱的人还愿意给人打工的,能值这么多钱的人必定是能创造数倍于此价值的人,如果能给老板多赚一亿,老板当然乐意给一千万,还觉得少了,但能这么赚的一般都自己单干了。
以我所见过的市值百亿以上的上市公司高管,是没人拿过这个数的,甚至相去这个数甚远。中国上市公司利润前一百的公司,第一名年利润2800亿,第一百名猜猜多少?只有不到40亿,第五百名只有7.6亿。企业年利润的下降不是渐进式的。60亿人民币资产,就足以进入这个国家最有钱的前500人,60亿是资产,他们能拿出多少现金?所谓年入千万,要么是按股权分红,要么是凭业绩提分成,想空口吹两句,做做分析就拿上千万是把老板当白痴了,羊毛出在羊身上。做技术谁不会?谁能带来资源谁才是大佬。
另外我在知乎混了这么久,也算是亲眼所见人们的问题从年入五十万到年入百万再到年入千万,估计再往下就是“年入上亿是什么体验了”,别看没用的鸡汤与吹比,脚踏实地做事,尽人事以听天命,天命不来也要摆好心态,因为平凡是大部分人的命运,不必怨天尤人,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其实每个人的成功你再回去看,多多少少都是命运使然,没有人在创业时就敢说自己一定能成功,努力和才智为你带来的财富是有天花板的,想要一飞冲天,真的就是时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