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奇妙游再出圈,河南台节日IP发掘符号背后的精气神

当“中国节日”系列进入第二年,路红莉觉得,一定得“升级”了:“过去我们可能还是单纯地展示风俗,今年则更突出节日的情感本质。”

去年,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爆红后,河南台短时间内调整方案,极限创作的《元宵奇妙夜》接住了这一波来之不易的热度,自此开启了“中国节日”系列。

区别于过去电视时代的专题类晚会,“中国节日”系列令人耳目一新:没有主持人串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串联衔接,各单元节目之间起承转合流畅自然。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每逢佳节,通过大屏、小屏观看河南台的节目,已经成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固定期待。

到刚刚推出的《2022端午奇妙游》,“中国节日”系列已经推出了九期,路红莉担任了其中过半节目的总导演。去年“中国节日”无疑是耀眼的,端午节《祈》中水下洛神翩若惊鸿,七夕节《龙门金刚》里金刚力士怒目圆睁,一个个出圈的节目将河南台推向“顶流”,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观众给予点赞,有包容,更有期待。这也让创作者意识到,想要可持续地运营这一文化IP,不能曲高和寡或者固步自封,不能做着做着就走回原来的老路。

当“中国节日”系列进入第二年,路红莉觉得,一定得“升级”了:“过去我们可能还是单纯地展示风俗,今年则更突出节日的情感本质。”在她看来,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气质,又因为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每个节日的诠释都可以找到熟悉又新鲜的角度。

比如七夕节不仅仅是爱情的节日,它有古人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也寄托着古代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元宵节不仅仅只是“闹”元宵,它有着火树银花的狂欢气质,更寓意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后的蓄势待发;而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祭祀祈福的节日,正值仲夏的自然界色彩浓烈,人们的精气神昂扬向上。因此,今年的《元宵奇妙游》,人们看到了狂欢与希望;在《端午奇妙游》当中,又看见了浓烈与浪漫。

寻找每个节日的独特气质

在《2022端午奇妙游》中,舞者在南太行的山水间、甘肃南部的飞沙走石间踏歌而行,满目是葱绿、金黄,贯穿全片是绚烂缤纷的色彩。这是路红莉对端午的感知:浓烈。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路红莉提到,节目组希望将端午节区别于其他传统节日的特质表现出来。“端午是正阳。气温升高了,进入仲夏,天气特别炎热。整个大自然给人的感觉都是热烈的,呈现出一年中饱和度最高的色彩。”

不仅是色彩的浓烈,人的情感也昂扬而富于热情。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各种各样的学术考证,有一种起源说指向古老的星象文化。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对应着的是《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龙是端午节最鲜明的符号之一。节目组由此编排了原创舞蹈《飞龙在天》,舞者身着赤青服饰,拟“龙”形起舞,从水中腾跃至陆地,再到天空,身姿刚健,气势恢宏,展示人类的力量之美。

屈原,历来是端午节最具标志性的人物符号,正因为如此熟悉,因而讲述的方式要与过去有所变化,才能给观众带来新的认识与情感体验。

路红莉和节目组认为,附着在屈原身上的两个鲜明的标签是爱国诗人与浪漫主义诗人,而后者较少被文艺作品着重表达,因此,他们希望通过节目去溯源”中国文人为什么会如此推崇屈原”。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咏物四言诗《橘颂》。从他开始,中国文人在描绘自然的时候放入了自己的内心。节目组邀请短视频创作者意公子一同合作,从屈原的浪漫主义诗歌出发,解读何为“中国人的浪漫”。

“中国文人对屈原的推崇,实际上是对极致浪漫的推崇与向往。屈原诗篇中的山鬼、精灵,是他对自然赋予了极致的人类的情感。传世的名篇中,他对人间美好的抒情赋予山水之间。这也是中国文化迥异于西方文化的特质,那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路红莉看来,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同样也与端午节浓烈的气质相吻合:“它的基调不是沉重的、悲愤的,而是昂扬的、振奋的。”

《2022端午奇妙游》借用武侠小说章回结构,与开心麻花团队合作设计了武侠风格喜剧故事,并将端午节习俗巧妙衔接。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不仅仅只是过节的一种仪式,背后同样蕴藏着古人对待生活的激情,以及应对生活的智慧:“风俗其实代表着古人的生活观、科学观。面对天气炎热后的时疫,人们积极地防虫防疫,挂艾草,戴香囊辟邪,实际上是驱赶蚊虫,讲究卫生,是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路红莉觉得,眼下对于传统文化的表现有许多种方式,但不能仅仅停留在展示和纪录:“展示的节目看多了,习俗大家也都知道,应该带着观众,看见习俗背后所承载的古人对待生活的智慧与科学的态度,去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她看来,过去大家在认识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古人的智慧。比如古人对星象的认知,实际上是农耕社会辨认节气的方法。“当你了解了古人是如何生活的,就不会只停留在过节的仪式,吃粽子,戴香囊,而是真正去敬佩、赞叹和热爱。”路红莉说。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

从传统电视时代一路走来,路红莉见证着媒体的变革。在她看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与过去传统媒体的所有文艺、综艺样态都不一样,它是以互联网思维为基准建立起来的全新综艺样态,没有固定的模式去套用,需要创作者不停地探索。比如这次邀请意公子解读“中国人的浪漫”,就是一次勇敢尝试。端午节当天,“中国人究竟有多浪漫”词条登上了微博热搜第三。

过去专题性的晚会节目中的语言类节目,必定是小品、相声,这种一个人讲演的形式很少在大屏上出现,但在互联网二次分发、拆条传播的时候,没有任何障碍;另一方面,这种讲演形式也丰富了节目的样态,对于传统文化,除了舞蹈、歌曲之外,当创作者有强烈表达欲的时候,这种演说形式又起到了补充节目的功效。

互联网时代的瞬息万变,给电视人带来了思想的革新。过去,收视率是来自观众的唯一反馈,而今天,视频播出的一瞬间就有无数网友与创作者进行互动。“现在只要能拿手机上网的就是网友,这里头不乏专家、学者,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给我们提供思路,实际上是打开了信息的通道,而我们在捕捉信息的同时,又有了倾诉欲,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创作。”

2015年,当各大卫视的春晚节目陷入同质化,路红莉就带着团队走出演播厅,在户外拍摄了一期春节特别节目,探索全外景的拍摄模式。在她看来,尽管实景拍摄对摄制组和表演者提出了更大的考验,但它所能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演播厅效果所不可比拟的,风物、山河本身就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更能够调动观众的情感。这一次“奇妙游”,外景拍摄的比重较大,也是考虑到疫情期间部分观众无法远游,这些景观的呈现也能够纾解人们对自然山川的无限向往。

与此同时,实景拍摄为“中国节日”系列带来另一重IP衍生价值。系列节目出圈,对当地的文旅目的地也起到了带动作用,从节目中所展现的河南博物院到龙门石窟、洛邑古城等,再到地处新乡的八里沟风景区,河南本土的文旅资源被充分调动起来,这一次摄制组还走出了地域的局限,前往甘肃、贵州等地取景,将全国各地的文旅风景带到观众面前,在文化输出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的旅游兴趣。路红莉注意到,在《飞龙在天》的视频弹幕中,来自甘肃的观众很快辨认出家乡的风貌,并引以为傲,这让节目组感到欣喜。

在又一个忙碌的端午节之后,路红莉没有让自己停下来,而是很快地投入到下一期节目的筹备当中,充实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在她看来,唯有对传统文化的准确把握和认知,才能更好的实现创新表达。她也注意到,观众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所以一定要跟上,所谓国潮,是要挺立潮头。这需要不断的学习、创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