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定位信标”是干嘛用的?

  综述

  2021年的3月21号,一架搭载着132人的东航客机MU5735,在几千米的高空上与塔台失联,在几个小时之后确认坠毁。事发之后我国有关部门也立刻派出了搜救队前去支援,虽然截止到目前为止仍旧没有发现幸存者,但这起事故无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内心。

  在3月23号,连续搜救了两天的官兵们终于找到了飞机上的一部“黑匣子”。

  

  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许多网友表示十分激动,但也有不少人对黑匣子这个物品产生了疑惑与不理解,认为黑匣子上应该装上卫星定位系统,这样才便于搜救与支援。那么事实当真如此吗?

  

  黑匣子的由来

  早在1954年,世界上就已经有飞机搭载着黑匣子进行作业了,黑匣子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飞行的数据与飞行信息,是一种现代航空领域必不可缺的电子设备。

  最开始,黑匣子的功能极为简单,只能记录驾驶员的语音和简单的飞行数据,遇到威力较大的冲撞十分容易损坏。而今天的黑匣子,质地普遍相当坚硬,可以很好的储存数据并且记录飞行载具当时的运转状态和基本信息,对于失事飞机的飞行数据分析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黑匣子多用于飞行领域,因为航空事故相较于车祸来讲,虽然发生的频率较低,但是一旦发生,就势必会造成大范围的人员伤亡,而且多数情况下发生事故的飞机都会解体,事故原因就相当难考证。

  黑匣子这种能够准确记录飞行信息与通话记录的存在,也就成为了有关人士调查事故原因的最重要依据。因此,全球各地的民用与军用航班上一般都配备有黑匣子以备不时之需。

  

  黑匣子的搜寻难度

  即便有着黑匣子的存在,许多航空事故的具体原因都是难以考证的,这是因为黑匣子这种物件的搜寻难度实在太大:首先,黑匣子的体型不大,在飞机坠毁的现场想要去寻找一块长度低于40厘米的长方体是十分困难的。

  很多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不把黑匣子做的大一点呢,这样搜寻难度不就减小了吗?

  

  科学家们之所以把黑匣子的体型控制在了40厘米左右,是因为在这个体系下的黑匣子是最为安全和稳定的,如果黑匣子自身的体型过于巨大,那么在遭受航空事故所带来的巨大冲击时,就很有可能产生断裂,无法起到良好的数字信息储存功能。

  所以为了保证黑匣子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科研人员只能将其做成40厘米左右的大小。

  

  更让人感到惋惜可遗憾的是:黑匣子的搜寻难度大和航空事故的惨烈有着直接关系,绝大部分遭遇航空事故的飞机都会在触地之后迅速解体。

  飞机上的部分零件构成甚至能够深深扎入地下几米甚至十几米。所以有关黑匣子的寻找工作,自然也就难上加难。

  

  黑匣子的定位系统

  既然黑匣子的搜寻工作如此困难,为什么科研人员不在黑匣子上装入定位系统呢?现在连我们手中的手机都可以进行实时定位,为什么黑匣子不可以呢?

  事实上,科研人员并不是没有做出过努力,绝大部分黑匣子也有着定位信标的一个功能,但是这种定位系标功能的触发却有着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黑匣子必须处于水下。

  这种定位信标旁边有一个对水极其敏感的触发器,一旦触发这种开关,定位信标就会向外发射信号,直到自身的电量不足。

  

  然而由于体型上的限制,这种信号只能发射一个月的时间,并且发射的范围只有短短的4公里,这种信号的发射对于搜寻工作的辅助是微乎其微的,黑匣子的搜寻工作并没有因为定位系统的存在而变得简单。

  那么没有接触到水的黑匣子,是否能向外发布定位信号呢?很遗憾,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截止到目前为止,我们人类科技还没有能力在小小的黑匣子中加入可以给卫星发射信号的工具。我们手中的手机虽然可以进行简单的定位,但是它们却远远没有向卫星发射信号的功能。

  想要与太空之中的卫星建设联系的话,就必须用到大功率的信号发射器,这种信号发射器的体积一般都很大,并且对使用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黑匣子这样的小体积工具自然是无法容纳信号发射器的,所以黑匣子也就没有卫星定位的能力。

  

  黑匣子的最主要功能还是数据的储存,空难来临之际,黑匣子是记录事实真相的重要依据,所以黑匣子自身就必须有着极强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绝对不可能为任何外部条件所牺牲。

  黑匣子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也一定不会为了加入卫星定位系统而丢失的自身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结语

  所以黑匣子的搜寻工作是相当困难的,身处前线的消防官兵的内心一定比我们这些普通民众还要焦急,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对空难遇难者的一种负责,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因此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支持。

  空难是我们所有人都害怕也不想遇见的事情,此次的灾难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哀痛,希望后人可以寻找到事故原因,以此为鉴,避免事故的发生。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