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地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著名冰川地貌有哪些?附中国最美十大雪山

  冰川地貌

  极地或高山地区地表上多年存在并具有沿地面运动状态的天然冰体。冰川多年积雪,经过压实、重新结晶、再冻结等成冰作用而形成冰川地貌。它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层次,并有可塑性,在重力和压力下,产生塑性流动和块状滑动。冰川地貌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 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我国虽地处中、低纬,但是在西部(大致东经102°线以西)却有巨大的高山和高原, 由于特殊的地势条件和气候条件,所以广泛发育了现代高山冰川。北起阿尔泰山(雪线高度3000~3400m),南至喜马拉雅山(北坡雪线高度6000~6200 m,南坡为5000 m),西自帕米尔高原(雪线高度约5000 m),东到川滇横断山系(雪线高度4600~4700 m),分布着各种类型的现代高山冰川及其塑造的地貌。

  形成机理

  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两类。

  侵蚀作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1)拔 蚀 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 蚀 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 楔 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即雪线以上位置,形态类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蚀地貌。山地冰川受地形限制,与周围基岩接触面大,造成的冰蚀地貌类型众多,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水平分带。在冰川纵剖面上,从山体中心到冰川外围,依次为角峰——冰斗——冰坎——羊背石——磨光面——底碛平原或丘陵——终碛垅——冰水扇;在横剖面上,从高到低依次为刃脊——槽谷肩——冰蚀崖——侧碛垅——冰床(底碛平原或丘陵)。

         山地冰川地貌的发育程度与气候条件、原始地形和新构造运动有关。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山地新构造强烈,地形陡峻,则冰蚀作用强盛,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较发育,但因冰期后流水作用较强,破坏较严重;在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地形较和缓,则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发育较差,但后期流水侵蚀弱,冰川地貌易于保存。

  堆积作用

  冰川携带的砂石,常沿途抛出,故在冰川消融以后,不同形式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便形成相应的各种冰碛物。所谓 冰 碛 物,是指由冰川直接造成的不成层冰积物。而冰积物,就是指直接由冰川沉积的物质,或由于冰水作用的沉积物,及因为冰川作用而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物质。冰川(包括冰水)堆积地貌分布于冰川下游,形态类型包括蛇形丘、终碛垅、侧碛垅、冰碛丘陵、冰碛台地、底碛丘陵和底碛平原、鼓丘与漂砾扇,以及由冰水沉积物组成的冰砾阜、冰水阶地台地和冰水扇等。

  地貌赏析

  

  冰  斗

  冰 斗由冰蚀作用造成的三面环山,后壁陡峻的半圆形洼地。由于洼地内积雪成冰,周围基岩受到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物质从洼地中搬走,从而在冰川与洼地的崖壁之间,形成源头裂隙。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以后冰雪又充填裂隙,经冻融风化产生的碎屑物又被运动的冰川带走。这种过程反复进行,岩壁不断被侵蚀后退,洼地逐渐扩大。同时洼地底部由于冰雪的压力和侵蚀,也被蚀低加深,原来是小型的积雪洼地,便发展成为圈椅状的雪蚀冰斗。冰斗一般发生在雪线附近。是调查冰川遗迹的重要标志之一。

  角  峰

  冰川侵蚀作用所造成的孤立和尖锐的金字塔形山峰。一般由三个以上的冰斗所夹峙的残留山峰,便成了角 峰。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如我国的珠穆朗玛峰和欧洲的勃朗峰都属于角峰。

  蛇  形  丘

  蛇 形 丘是一种狭长曲折的地形,呈蛇形湾曲,主要由略具分选的冰水砂砾堆积物组成,两坡不对称,大小不等,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在冰川消融时,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渗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砾就沉积而形成蛇形丘。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

  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

  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

  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二、世界著名冰川地貌

  世界典型的冰川地貌在以下个地方,即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分现代冰川地貌和古代冰川地貌两种,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前者仅限于约占陆地面积10%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后者主要指第四纪古冰川(最大覆盖范围占陆地面积的32%)塑造的地貌。

  

  1、西欧典型冰川地貌

  峡湾:冰川作用,崖壁陡峭,曲折幽深,典型景观有挪威海峡、芬兰湖。

  波状平原:冰碛作用,波状起伏,有低缓的波状丘陵,典型景观有波德平原。

  冰蚀湖:冰蚀作用,阿尔卑斯山脉南部峰峦挺拔,多宽谷、尖峰、冰蚀湖,山脉两侧有湖泊。

  2、北美洲典型冰川地貌

  最典型是北美五大湖,冰川侵蚀作用形成。

  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世界最大淡水湖,五大湖是冰川刨蚀作用形成的冰蚀湖,除密歇根湖外均为美、加两国共有。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大部分在北温带。地形对气候影响大。

  3、中国典型冰川地貌

  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昆仑山脉冰川,唐古拉山脉冰川。

  冰川及冰川地貌

  冰川作用(拔蚀、磨蚀、冰楔)

  峡湾地貌形成原因

         在第四纪冰川运动过程中,对地面产生的刨蚀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形谷,同时在U形谷的前缘产生冰坎。后来随着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没,海水进入u形谷,于是成了峡湾。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峡湾的特点:轮廓曲折,岸壁陡峭,中部海水最深,湾口附近有水下陡坎(冰坎),在峡湾的岸壁上有冰川形成的镲痕。

  代表性的区域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岸:

  因暖而湿

  最近这些年,关于我国西北地区暖湿化的话题不少,河流湖泊水位上升,地下水上升的消息。毕竟,这些似乎都代表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好转的趋势!

  但是,真相真的是如此吗?暖湿化会让西北从干旱少水转变为多雨湿润吗?或许,现实并非如此!

  因暖而湿

  最近这些年,有诸多证据证明,西北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暖湿化倾向,例如青海湖面积的扩大,例如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的好转,这都是西北地区暖湿化的重要证据。

  然而,对于西北生态环境的好转,我们不能被表象所迷惑,更不能沾沾自喜,以为西北要变身江南,因为,弄清楚原因更为重要,生态环境的好转能否持续才是关键。

  其实,关于暖湿化,多数人只关心那个湿字,因为湿代表着生机,却忽略了暖。

  暖湿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一个因果关系,即要先暖,才可能湿。

  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来源最主要的是冰川融水,例如西北地区最大的河流塔里木河,其主要的几个源头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和开都孔雀河都是昆仑山或天山的冰川融水形成的。

  塔里木河流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98亿立方米,四大源头出山口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就达到了230亿立方米,占了塔里木河总水量的58%左右。

  如果没有昆仑山和天山的高山冰川,塔里木河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流经超2000公里的距离,因为,单靠自然降水,完全无法补给塔里木河的消耗。

  其实,不光是塔里木河,伊犁河,甘肃最大的内流河黑河,以及重要的内流河石羊河,甚至中亚地区的阿姆河,锡尔河,其形成原理都基本相似,即主要依靠冰川融水补给。

  毕竟,西北到中亚一带,自然降水稀少,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例如我国西北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甚至不足50毫米,但蒸发量能高达3000毫米甚至4000毫米,这么巨大的差异,使得自然降水对水资源的整体贡献非常小。

  尽管最近这些年,因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我国西北也经常会出现关于极端降水的新闻,例如最近几天,新疆克孜勒苏的乌恰县和阿合奇县就先后打破了当地单日降雨量极值,但是,这样的强降雨并非天天有,甚至今年有下一次再出现就不知道猴年马月了。

  毕竟,西北地区远离海洋,大气含水量稀少,降水量少是根本的天气特征。突然某一年出现极端天气,下了200毫米的雨,从数据上看,这个地区的降雨多了一倍,应该是极端湿润的情况了,但是相较于当地3000毫米的蒸发量来说,这多出的100毫米雨依旧杯水车薪难以起到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根本作用。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暖湿化一定不是因为降水量增加了,所以湿润了,因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不显著。

  真正暖湿化的原因是因为温暖,导致了更多的冰川融化才使得西北地区获得了更多的水资源。

  冰川并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西北内陆高山上的冰川,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这些冰川的出现并非是几年几十年的时间就能形成的,例如天山冰川,大致形成于200-300万年前,冰龄有数百年到数十万年不等。

  如此长的时间维度上,才能累计如此巨量的水资源,因此,站在短期的角度看,可以说用了就没了。

  实际上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过去40年,天山损失了22%的冰川总量,20世纪末期的时候,因为冰川损失,祁连山的每年的冰川融水比上世纪70年减少了超过10亿立方米。

  所以,暖湿化的另一个重要因子,气温升高,正在损害冰川,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不可逆的损害。

  如果冰川彻底消融,那么西北地区的暖湿化进程也将不复存在,毕竟丧失了冰川融水,西北只会更加干旱!

  暖湿化的另外一个恶果是蒸发量变大

  1960-1986年西北地区47个气象站的平均年降水量大概在110毫米,而1987-2009年这47个气象站的年均降水量上升到了134毫米,平均增加了24毫米左右的降水,也就是20%左右的降水量。

  但是,同一时期,上述地区的年蒸发量却增加了40毫米左右,由这个数据不难发现,多出来的降水,赶不上蒸发的增加,实际上,这一地区反而变的更加干旱了。

  除非,西北地区的降水量能够成倍甚至数倍的增加,才有可能在自然降水这一项上实现真正的湿润化,但显然,现在的数据并不支持这一设想。

  暖湿化其实并非西北自然环境,生态环境改善的良药,毕竟,西北地区的气候并不大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因为偏暖,导致了冰川融水增加,从而增加了河湖的径流量,这并非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一旦冰川消耗殆尽,这等于彻底断掉西北地区的生机。

  所以,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刻不容缓,否则,眼下的绿意将很可能只是饮鸩止渴!

  中国十大最美雪山

  1、梅里雪山—心中的日月

  梅里雪山位于德钦县东北部10公里处,是滇藏界山,传说是藏传佛教尼玛派的分支枷居巴的保护神。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它是康巴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太子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

  2、冈仁波齐—众神的居所

      冈仁波齐位于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是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波齐峰形似金字塔,四壁非常对称。由南面望去可见到它著名的标志:由峰顶垂直而下的巨大冰槽与一横向岩层构成的佛教万字格。冈仁波齐在西藏话中的意思是:神灵之山。

  3、阿尼玛卿—黄河之父

      阿尼玛卿雪山也称积石山或玛积雪山。它坐落在青海省的东南部,山上冰雪连绵,终年不化,冰川面积约150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最长最大的冰川。奇异的冰川世界,千姿百态,晶莹夺目,成为黄河上游的巨大固体水库。

       阿尼玛卿的涵义就是“黄河流经的大雪山爷爷”。藏族人民称阿尼玛卿为“博卡瓦间贡”,即开天辟地九大造化神之一,被称为斯巴侨贝拉格,专掌安多地区的山河浮沉和沧桑之变,是藏族的救护者。

  4、尕朵觉悟—最神秘的神山

      尕朵觉悟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尕朵乡,它和西藏冈仁波切、云南梅里雪山、青海阿尼玛卿山并称藏传佛教四大神山,这是玉树人自视为其守护神的千古名山。其山势巍峨、险峻,具有一种粗犷的雄性美。整个尕朵觉悟是由一系列千姿百态的山峰组成的群山体,主峰海拔5470米,平均海拔4900米。其主峰山势雄伟、险峻,其他山峰则十分象形,奇特的山形似鬼斧神工,造就了一系列美丽的传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5、乔戈里—世界第二高峰

      乔戈里峰座落在喀喇昆仑山的中段。“乔戈里”,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

  6、珠穆朗玛—心灵的守望 

      珠穆朗玛峰位于定日县境内,是世界第一高峰。藏语中,“珠穆”的意思为女神,“朗玛”为第三,珠穆朗玛峰也就是当地人民所亲切称呼的“第三女神之峰”。

  7、南迦巴瓦—云中的天堂

      南迦巴瓦峰位于西藏东南林芝地区墨脱县境内,海拔7782米,排在世界最高峰行列的第15位。南迦巴瓦在藏文中有多重解释,一为“雪电如火燃烧”、另为“直刺蓝天的长矛”。藏族人历来将其视为通天之路,神灵的居所,凡人不可打扰的圣地。

  8、贡噶雪山—风止步的地方

      贡嘎山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海拔高度7556米,是横断山脉的最高峰,也是四川省的第一高峰,素有“蜀山之王”的美誉。贡嘎山,藏语意为“圣洁的神山”,全山高峻挺拔,风光奇丽,积雪终年不化,远远望去,浮现在茫茫云海之上,庄严神秘,令人肃然生敬。

  9、念青唐古拉峰—草原上的天堂

      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62米,是念青唐古拉山山脉的最高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当雄县境内。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由此可见藏民对它的崇敬相希望。

  10、托木尔峰—天山之巅

      托木尔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宿县境内。海拨7435米,是天山山脉的最高峰。“托木尔”,维吾尔族语,意为“铁山”,她地形崎岖,峰峦峻拨,冰雪嵯峨,自然景色奇丽壮观,海拔6995米的汗腾格里峰与之遥相呼应,峰区冰川交错密接,好似条条玉龙,飞舞于寒山空谷之中。综合自如此这般学地理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