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预期的固投从哪来?

本文来自:岳读债市,作者:周岳、肖雨

投资要点

开年经济数据表现“亮眼”,同时市场期待的“二次降息”并未落地,债市情绪明显反转,主要期限收益率全线上行。全年5.5%的GDP增速目标下,主要经济分项有哪些变化?债市还有机会吗?

1-2月经济整体表现较去年Q4明显改善,最大“亮点”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比去年上升7.3个百分点,幅度最大。从结构上看,12.2%的同比涨幅主要来自制造业投资的拉动(5.5%),此外基建拉动作用提升,地产投资影响由负转正。环比角度看,2月份春节因素影响下0.66%的增速较为合理,但1月份的1.06%创下历史新高。

固投超预期表现的背后,存在两个解释。1)稳增长政策有一定效果。制造业方面,各部委陆续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各项政策,同时不断强化融资支持;基建方面,财政支出节奏前置叠加专项债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年初集中落地;地产方面,“两个维护”的政策基调下,短期建安投资韧性较强。2)价格因素存在较大支撑。固定资产投资月度统计是名义值概念,包括价格因素。今年1-2月份,PPI同比平均值为9.0%,而去年同期仅1.0%,考虑到固投价格指数和PPI走势同步性较高,价格因素支撑作用可能大幅上升,而物量消耗实际增长可能较弱。

低基数下,消费同比增长强于预期。从环比角度看,1月份的0.9%和2月份0.3%基本回归正常历史同期的季节性,因此我们判断同比增速大幅提高主要源于去年1月份“就地过年”政策的低基数影响。全年社零增速可能处于6.0%的新平台中枢,低于2019年疫情前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不过,近期多地疫情反复可能导致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上升,“清零”政策对于人员流动和线下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

生产改善,符合PMI反弹表现。制造业投资、基建前置带来的需求集中释放,出口增长的较高韧性,是支撑工业生产高景气度的两个关键因素。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大中小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规上工增表现可能和整体工业增长存在一定背离。小型企业PMI连续多个月处于较低的景气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拉低整体工业增长增速。二是工业生产高景气度的持续性存在疑问。

数据不差,但要避免盲目乐观。一是服务业表现可能明显拖累一季度经济增长。相比于固投、规上工业生产,中小企业为主的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更大。1-2月份,服务业增长4.2%,较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3月份可能进一步回落。因此我们估算的一季度GDP增速可能仅略高于5%。二是制造业和基建的对冲作用有待观察。根据前文分析,固投高增可能存在政策效果集中释放和价格因素的较大支撑作用,因此制造业和基建的改善可能是脉冲式的。考虑到地产相关领先指标并未改善,主体信心仍然较弱,下行压力预计逐渐显性化,后续固投增速仍有较大的下滑风险。

对于债市而言,尽管基本面超预期短期可能带来“逆风”扰动,但另一方面或许意味着宽信用的逆周期政策力度边际缓和。我们此前报告《地产投资增速需要多高?》中分析过,在地产投资修复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全年5.5%的稳增长增速目标实现仍面临较大压力,货币政策仍有维持宽松的必要性,利率债走势仍不悲观。收益率调整后,建议关注预期差带来的阶段性交易机会。

正文

周二上午,统计局披露1-2月主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2.2%,预期5.0%,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7%,基建投资(不含电热燃气水生产供应业)增长8.1%,制造业投资增长2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6.7%,预期4.5%;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7.5%,预期3.2%。

开年经济数据表现“亮眼”,同时市场期待的“二次降息”并未落地,债市情绪明显反转,主要期限收益率全线上行。全年5.5%的GDP增速目标下,主要经济分项有哪些变化?债市还有机会吗?

一、超预期的固投从哪来?

1-2月经济整体表现较去年Q4明显改善,最大“亮点”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相比去年上升7.3个百分点,幅度最大。从结构上看,12.2%的同比涨幅主要来自制造业投资的拉动(5.5%),此外基建拉动作用提升,地产投资影响由负转正。环比角度看,2月份春节因素影响下0.66%的增速较为合理,但1月份的1.06%创下历史新高。

市场对于数据解读存在较大分歧,不少观点认为统计“偏误”较大,理由包括:1-2月水泥产量同比下降17.8%,与固投特别是基建地产投资表现背离;地产数据与重点房企口径统计的销售施工情况不符等。我们觉得不同口径或者类型的指标间不能简单类比,单从统计局披露的数据口径看,很难找到“证伪”的依据,因此,与其单方面“不相信”,不如思考数据的结构特征和趋势变化,进而完善预测方法。

我们认为固投超预期表现的背后,存在两个可能的解释:

1)稳增长政策有一定效果。制造业方面,各部委陆续出台“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各项政策,同时不断强化融资支持,在房企融资受限的情况下,1-2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量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基建方面,财政支出节奏前置叠加专项债资金支持,重大项目年初集中落地;地产方面,“两个维护”的政策基调下,在建项目“保交楼”力度较强,1-2月地产投资相关指标中仅施工面积正增长(2.0%),短期建安投资韧性较强。

2)价格因素存在较大支撑。固定资产投资月度统计是名义值概念,包括价格因素,从历史数据看,价格指数波动较大时,固投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一般存在较大背离。今年1-2月份,PPI同比平均值为9.0%,而去年同期仅1.0%,考虑到固投价格指数和PPI走势同步性较高,价格因素支撑作用可能大幅上升,而物量消耗实际增长可能较弱。从微观层面看,水泥产量同比下降17.8%,但价格指数同比上升14.2%。

结合上述两个解释,我们不能简单线性外推,得出固投内生增长动能较强的判断。相反,后续固投增速可能存在较大的下滑风险。一是地产仍然是稳投资的关键,目前主体信心仍然不足,除自筹资金分项跌幅收窄外,资金来源并未出现改善迹象,拿地、新开工和销售等领先指标持续负增长,随着在建工程支撑力度减弱,地产投资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二是项目和资金储备阶段性大量释放后,制造业和基建提前发力可能更多是脉冲式改善,之后随着价格回落,对冲作用的持续性有待观察。

二、低基数下,消费同比增长强于预期

1-2月,社零总额同比增长6.7%,不论是商品零售的6.5%,还是餐饮收入的8.9%,均较前值大幅改善。从环比角度看,1月份的0.9%和2月份0.3%基本回归正常历史同期的季节性,因此我们判断同比增速大幅提高主要源于去年1月份“就地过年”政策的低基数影响。

如果按照正常的季节性环比变化规律,全年社零增速可能处于6.0%的新平台中枢,低于2019年疫情前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不过,近期多地疫情反复可能导致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上升,“清零”政策对于人员流动和线下消费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生产改善,符合PMI反弹表现

考虑到2月份PMI超预期反弹至50.2,1-2月7.5%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并不意外。制造业投资、基建前置带来的需求集中释放,出口增长的较高韧性,是支撑工业生产高景气度的两个关键因素。

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大中小企业分化进一步加剧,规上工增表现可能和整体工业增长存在一定背离。小型企业PMI连续多个月处于较低的景气区间,在一定程度上会拉低整体工业增长增速。二是如果地产市场仍然存在下行压力,制造业、基建投资前置和出口韧性带来的复苏更多是脉冲式的,工业生产高景气度的持续性存在疑问。

四、数据不差,但要避免盲目乐观

从1-2月数据看,开年经济表现确实明显好于预期,甚至有乐观者认为一季度GDP增速可能高于6%,全年5.5%增速目标不难实现。我们则认为不要对基本面过度乐观,关注预期差的可能性。

服务业表现可能明显拖累一季度经济增长。考虑到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生产法统计的GDP 主要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变动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用工业生产增速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速来拟合GDP季度同比增速,从2017年以来的季度频率数据样本看,拟合度超过97%。相比于固投、规上工业生产,中小企业为主的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更大。1-2月份,服务业增长4.2%,较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3月份可能进一步回落。因此我们估算的一季度GDP增速可能略高于5%。

制造业和基建的对冲作用有待观察。根据前文分析,固投高增可能存在政策效果集中释放和价格因素的较大支撑作用,因此制造业和基建的改善可能是脉冲式的。考虑到地产相关领先指标并未改善,主体信心仍然较弱,下行压力预计逐渐显性化,届时制造业和基建对冲作用的持续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于债市而言,尽管基本面超预期短期可能带来“逆风”扰动,但另一方面或许意味着宽信用的逆周期政策力度边际缓和。我们此前报告《地产投资增速需要多高?》中分析过,在地产投资修复不及预期的情况下,全年5.5%的稳增长增速目标实现仍面临较大压力,货币政策仍有维持宽松的必要性,利率债走势仍不悲观。收益率调整后,建议关注预期差带来的阶段性交易机会。

五、风险提示

基本面改善超预期,货币宽松不及预期,利率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