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来过甘肃的人,大都知道张掖。这个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不但是甘肃的粮仓,更以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丹霞地貌而闻名于世。但若是提到山丹,估计知道的人不会很多。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多民族混居地,内地新老移民聚集的河西走廊,饮食上也具有汉族与西域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相互融合的特征。随着丝路旅游大热,河西走廊著名的街头小吃“炒拨拉”,也成了深受中外游客欢迎的“网红小吃”。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山丹、张掖、酒泉、玉门、敦煌等地,皆能见到炒拨拉的踪影。很多人好奇这种美食何以有个奇怪的名字——“拨拉”。按照某些知识分子的说法,西北方言,尤其张掖一带的方言中,“拨弄”一下东西的“拨弄”,发音其实是“拨拉”。当地人在炒制羊杂碎时,喜欢不断地用铲子在大锅里拨拉翻炒,于是乎,“拨拉”因此得名。
炒拨拉是一个令人惊诧的名词,但对山丹人而言则是一种寻常的地摊小吃。“炒拨拉”三字完全是根据山丹方言推测而来,正确名称该如何书写,无从考究。按一般烹调术语讲,“炒”是指在锅内放油,下生料炒熟。至于“拨拉”二字则应是对“炒”这一烹调技术最为通俗的形象描述。说句实话,“炒拨拉”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就其原料来讲,主要是羊下水,如心、肺、肠、肝、腰花、肚子等等。一般人不愿吃,许多地方更是弃之不用,但在山丹却成为一种小吃。就其吃法来讲,一家人,或朋友,少则两三人,多则十数人,紧紧围着大圆盘挤成一堆,吃得兴起,纷纷拿起筷子迅速向中央伸去。就其环境来讲,常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摆摊设点。由于炒拨拉用煤作燃料,有时为了鼓动火力,吹风机起,整个夜市都弥漫于烟雾之中。幽默的山丹人却说,吃就吃的这个味。
山丹的县志里有记载:炒拨拉因动作得名,支以铸铁鏊子,将切好的羊肝、肺、肚、肠、心等佐以调料葱花蒜苗下锅,以柴火或煤炭为燃料,用猛火爆炒,待熟即食。炒拨拉冬季进食最佳,麻辣适度,肥而不腻,烟熏火燎,边炒边吃,美味可口,热热乎乎。”短短几行字,生动形象,似乎还能闻到香喷喷的味道。在冬天,吃着炒拨拉,麻中带甜,带着一丝丝凉意,但你却会倍感温暖。当然,在夏日品尝也独有风味,炒拨拉外加一罐扎啤,在盛夏的午夜大快朵颐,吃得大汗淋漓,是最美味不过得了。
炒拨拉的摊子往往是小城夜晚一景。小小食摊,往往直接暴露在路人眼皮下,风季也不过是用帆布篷简单围个排档。暮色苍茫中,一众食客,坐在街头,围着一只巨大的、奇香扑鼻的大锅现炒现吃。那种活色生香的嗨吃场面,比任何美食广告都直抵人心。在我看来,炒拨拉是个很怪的名词,但却是山丹有名的小吃。这寻常的吃食,一如山丹民众的朴实无华,醇厚但却神气内敛,要想领略其风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需要在繁琐凌乱的日常生活背后去慢慢琢磨的。小伙伴们,甘肃美食“山丹炒拨拉”,你吃过吗?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